夏日颐和园:荷香满园,耕织图里听生态和谐之歌

   时间:2025-07-25 20:55 来源:天脉网作者:赵云飞

盛夏时节,颐和园内的荷花竞相绽放,为古都北京平添一抹清新与雅致。清朝乾隆皇帝对荷花的偏爱,在其数十首荷诗中得以彰显,尤其是那句“平湖雨霁漾烟波,涨影含堤八寸过”,更是将颐和园的荷景描绘得如诗如画。时至今日,昆明湖中荷花依然繁茂,仿佛每一朵都承载着乾隆的江南梦。

步入颐和园北宫门,绕过万寿山北麓,沿西堤前行,喧嚣渐隐,荷叶轻摇,仿佛将尘世烦忧轻轻按入水中。柏油路尽头,一条青石小径引领游人步入耕织图景区,这里曾是清朝乾隆年间《耕织图》的园林摹本,如今因荷塘而焕发新生。稻田变荷塘,桑陌化荷堤,昔日的“男耕女织”已化作“鸥耕莲织”,鸥鹭翻飞,莲叶如织,构成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

耕织图景区,作为颐和园中的独特江南水乡风情景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当年这里河湖交错,稻田棋布,景色酷似江南。乾隆特意将内务府织染局迁至此处,形成了一处生活气息浓郁、景色淳朴清幽的园林景区。历经沧桑,耕织图景区虽曾丧失园林景观,但在1998年起经过整治,已恢复为占地25公顷的大型博物馆式园林,承袭了昔日的江南神韵。

如今,人与自然在耕织图景区和谐共生。昆明湖水系得以疏浚,沉睡的莲籽在腐殖土中苏醒,硬质驳岸被拆除,水与土重新相接。游船航线适度减少,以降低人为影响,3198棵大树被精心保留,桑、柳、杨、桃等树种成为园区内的主要植被,共同织就了一幅北方少有的水景园林画卷。

在耕织图景区,荷花并非“种”出,而是“请”回。工作人员以生态修复方案为指导,请回了本土的白洋淀红莲、浮叶眼子菜、圆尾斗鱼等生物,甚至为黑斑蛙提供了产卵舱。如今的荷塘里,一张生态之网被重新编织,荷的地下茎固定底泥,浮萍吸收多余氮磷,蛙类控制蚊虫,水下能见度不断提升,荷藕的节间拉长,荷叶直径增大,自然以其独特的方式,为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课”。

正值“花开北京·2025北京荷花文化节”期间,颐和园作为主会场,以“花开北京·荷和美美”为主题,为市民和游客呈现了一场融合科技与文化的盛宴。耕织图景区的延赏斋湖面荷花开得最早,结合花园城市建设,工作人员在湖岸边栽植了120余种花卉,营造中式花境,将荷塘映衬得分外美丽。游客还可以乘船至西堤,深入藕花深处,体验与水鸟不期而遇的乐趣。谐趣园也是赏荷佳处,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盛夏的颐和园,昆明湖与谐趣园、西堤六桥遥相呼应,荷花万柄,红绡翠盖,宛若仙境。市民游客携老扶幼,纷至沓来,在“西湖十景”的“莲红坠雨”中,与自然生态再次相逢,共同编织着属于这个夏天的美好记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