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一位名叫张乐天的学霸近期因收获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备受瞩目。
张乐天在高考中取得了662分的优异成绩,并在此前的2024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金牌。然而,比张乐天的成就更加引起公众热议的,是他母亲分享的教育心得。
“在我们家,电视、手机和电脑都仅仅是摆设。”张乐天的母亲坦言。她进一步分享道,“每一门功课的精进,都是遵循万小时定律的结果。”“家长必须懂得规划,天赋并非决定一切。”
网友们纷纷感叹,名校选拔的不仅是孩子,更是背后的父母。考试卷面上的分数虽然属于孩子,但背后实则是一场家庭教育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父母是主导者,家庭则是主战场。每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背后,都凝结着父母无尽的心血与付出。
张乐天的母亲深知,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能在放任自流中成长为栋梁之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严格是爱,宽松则是害。因此,她从小就对张乐天严格管理,尤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严格管理手机使用。她认为,一旦孩子沉迷于手机,学习时间就会被严重挤压。她从未让张乐天接触过智能手机,日常联系仅靠一部老年机。
其次是狠抓学习。她认为,聪明仅仅意味着有快速理解知识体系的能力,并不代表可以跳过思考与深入理解的步骤。在张乐天和丈夫的监督下,他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确保了“做一题,吃透一题”,最终打下了扎实的学科基础。
最后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遇到难题时,她会鼓励张乐天先查阅资料,再与同学或老师讨论,最后对照答案进行自我反思。她还经常带着张乐天一起阅读,培养了他热爱阅读的习惯。
正如《清华学霸教子经》所言:“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时候缺乏自制力。对于学习等艰苦的事情,不主动才是常态,主动是非常态。”教育就是一场与人性本能的博弈,父母的严格管教才能减少孩子的任性与散漫。
张乐天的成长故事并非个例。另一位被誉为“学神”的丁雯琪,同时被8所世界名校录取,她背后也有着一对尽职尽责的父母。小时候的丁雯琪生性贪玩,做事三分钟热度,父母便通过日复一日的练琴,教会了她坚持。小学时,父母为她立下规矩: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娱乐。长大后,父母逐渐放手,培养她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她自己制定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
教育的关键,首先在于父母的自我教育。作家鲍德温曾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从不一味逼迫孩子,而是懂得以身作则,用自身的榜样力量激励孩子前行。张乐天的父母便是如此,他们不让儿子玩手机,自己也从不玩手机,用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张乐天的家庭中,父母不仅注重言传,更注重身教。母亲虽然是英语老师,但在给儿子启蒙英语时,也在不断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提升自己。张乐天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也是在父亲的熏陶下逐渐培养起来的。这种“不教而教”的力量,远远胜过千言万语的教导。
张乐天的母亲在采访中特别强调了规划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规划、有目标,才能事半功倍。在发现儿子的数学天赋后,她便开始让张乐天学习奥数,参加竞赛。最终,张乐天凭借全国奥赛金牌的学科特长优势,通过清华大学的“强基计划”提前锁定了录取资格。
父母的规划力,就是孩子的天花板。雷子昂的成功便是最好的证明。他被5所世界名校同时录取,而他的父母却早已预料到这一结果。这对普通的银行职员夫妇,从小便为儿子谋划深远,让他学才艺、游世界、拓宽视野,最终根据他的兴趣和世界名校的录取条件,制定了一条通往成功的规划路径。
教育最大的谎言,就是以为光靠孩子努力就够了。事实上,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父母的认知高度与规划深度,直接决定了孩子能抵达的起点。父母只有不断学习、提前规划,才能为孩子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