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画鉴赏的世界里,常常能听到“匠气”与“俗气”等评价词汇,这些概念根植于雅俗理论之中。清代画论家邹一桂在其著作《小山画谱》中,明确提出“画忌六气”,为理解这一理论提供了重要线索。
所谓“六气”,首先便是俗气,如同村姑浓妆艳抹,花哨刺眼,令人不悦;其次是匠气,缺乏笔墨章法,虽精细却无力无韵,类似工艺品中的甜腻之作;再者是火气,笔触张扬,色彩艳丽,显得过于霸道;草气则指仓促粗糙,笔墨轻浮,缺乏雅致;闺阁气表现为线条柔弱,缺乏力度,如同女子绣花;最后是蹴黑气,不知章法,画面混乱,层次不明。
在《学画浅说》中,有言:“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强调了避免俗气的重要性,提出通过读书提升书卷气,以摆脱市井之气。雅与俗,自古以来便是相对的概念,在反对俗的同时,画论也提倡各种形式的“雅”。
高雅,追求古朴天真,毫无矫揉造作;典雅,布局有法,行笔有本,既变化多端又不离规矩;隽雅,以简约笔墨描绘平原疏木,意境深远;和雅,画面神恬气静,能消除观者的浮躁之气;大雅,则是集各家之长,自成一家风格。
文人画论中的“雅”,不仅关乎艺术风格,更映射画家的思想境界与审美追求。徐悲鸿在法国获奖时,其师达昂告诫他,真正的艺术家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非迎合潮流,这种迎合在某种程度上便是俗气的体现。真正的“雅”,在于独特与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俗”仅指“庸俗”,而非“世俗”或“通俗”。齐白石的作品曾被文人画家轻视,认为其缺乏文化底蕴,然而齐白石的画作是对生活的自然流露,其口语化、民间化的语言,正是其艺术魅力的所在。如今,齐白石已被广泛认可,他的艺术由“俗”转“雅”,证明了艺术评价的时代性与主观性。
自王维开创水墨画并提出“诗中有画”以来,好画皆蕴含诗意。诗与画,都是生活的精华提炼,刻意为之则显矫揉造作。真正的“画中有诗”,是画面本身就是一首生活之诗,无需额外添加文字。艺术的雅俗之分,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文化认知与时代精神。
文人画兴起后,“雅”逐渐成为儒家审美标准之一,封建文人士大夫追求淡泊、简古、超脱世俗的艺术境界。然而,艺术的雅俗并非绝对,敦煌艺术、唐代艺术及元代永乐宫壁画等,色彩浓烈却被视为高雅艺术。艺术的评价,如同大浪淘沙,最终会沉淀出真正的标准。
清代画论还提到三种“雅气”:庙堂气、书卷气与山林气,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艺术的雅俗,从根本上讲,在于拥有独特的语言与创造力。无论何种艺术形式,都是对生活精华的提炼,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前人成就与时代精神,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这样的艺术,方能接近“大雅”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