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渔鼓音乐:传承与变迁的艺术探索

   时间:2025-07-14 15:04 来源:天脉网作者:任飞扬

近日,一部专注于山东渔鼓音乐的学术著作《山东渔鼓音乐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博士贾力娜撰写,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的重要成果。

《山东渔鼓音乐研究》一书不仅获得了“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还得到了海右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计划的支持。这部著作通过对山东渔鼓音乐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书中,贾力娜教授依托详实的一手资料,系统梳理了山东渔鼓音乐的历史脉络。她指出,山东渔鼓主要分布在临沂和济宁地区,清代时期已颇为盛行。然而,关于其当前发展状况的资料稀缺,相关研究成果也相对薄弱。因此,该书的研究对于深化和拓展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音乐特征方面,山东渔鼓由唱腔音乐、渔鼓和简板伴奏音乐三部分组成。唱腔音乐最初采用曲牌体结构,后逐渐演变为板腔体,保留了部分曲牌名称,但实质上已有所变化。唱腔板式多样,包括慢口、快口、垛子口等,其中慢口是主要板式。不同地区和艺人的演唱习惯也导致山东渔鼓的旋律形态存在差异。

在伴奏音乐方面,简板伴奏的节奏较为统一,而渔鼓伴奏则更为复杂多变。贾力娜教授通过细致分析,指出山东渔鼓的唱腔、简板伴奏、渔鼓伴奏形成了三重节奏相互配合的形式,展现了其独特的音乐风貌。

山东渔鼓在保持原生音乐风貌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地方小戏“渔鼓戏”和姊妹曲艺“渔鼓坠”等艺术形式。这些戏曲、曲艺的唱腔和伴奏形式在山东渔鼓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变化,为其他独立的曲艺、戏曲艺术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山东渔鼓的发展历程、唱词内容、题材选择和音乐结构的研究,贾力娜教授发现它与道教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唱词中融入了民间故事和传说,音乐结构中也借鉴了道教音乐元素。这一发现为揭示曲艺音乐与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山东渔鼓在清中后期以后逐渐朝着世俗化、民间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人将渔鼓表演视为谋生手段,并逐渐对表演内容、形式和风格进行创新,以适应民间观众的喜好。这一转变背后反映了经济因素对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贾力娜教授在书中不仅深入挖掘了山东渔鼓音乐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还通过丰富的实例和详尽的分析,展示了其在道教文化和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部著作的出版,无疑将促进学界对曲艺音乐和道教文化、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和海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青年学术骨干,贾力娜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她不仅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社科项目,还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此次《山东渔鼓音乐研究》的出版,再次彰显了她在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底和卓越贡献。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