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位70后的记忆中,岁月如梭,许多往昔片段已变得朦胧不清。然而,儿时农村庙会的喧嚣场景,却时常在梦中重现,那段时光仿佛依旧鲜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孩子的假期并非全然轻松。相较于城里孩子悠长的暑假,农村孩子要在麦假和秋假期间分担家中的农活。这两个假期正值农忙,孩子们常常因过度劳累而在夜晚尿床,这样的尴尬情景,连玩笑都显得多余。
当城里的孩子享受夏日悠闲时,农村的孩子仍在闷热的教室里汗流浃背。老师的严厉与权威,使得偷溜出去游泳或偷瓜的行为一旦被发现,便难逃柳条教鞭的惩罚。家长们对此也习以为常,深信“严师出高徒”的道理。
然而,冬天对农村孩子而言,却是快乐的源泉。他们在大荒洼放野火、滑冰、打陀螺,带着自家的狗追逐野兔、掏鸟窝。这些活动带来的乐趣,远胜于任何玩具。而每年庙会,更是他们翘首以盼的盛事。
庙会,虽以盈利为目的,但举办门槛并不低。只有足够大且富裕的村庄才能承担得起。庙会没有固定日期,通常被称作“冬季物资交流大会”,为期六天。除了商贩的摊位,戏班子才是庙会的真正亮点。每年,十里八村的亲戚都会借此机会串门,名为看戏,实则共襄盛举。
庙会的戏台设在家大车店的院子里,这里曾是电视剧的拍摄地。院内有个土台子,非常适合搭建戏棚。戏棚由戏班子自带,观众通过戏棚的新旧程度,便能判断出戏班子的水平。
戏班子通常由五十余人组成,演出六天,每天两场,费用高达两万块,食宿由村里负责。门票虽仅售一毛五,但大多数人无需购票,因为村委会会发放免费戏票。每个村民,无论大人小孩,都能领到十二张票。身高不足一米二的孩子还可免票入场。
尽管免费票有限,但庙会人数众多,票很快便发放完毕。票价亲民,因此每天戏台座无虚席,观众挤得水泄不通。据统计,每场演出能卖出四千多张门票,这还不包括翻墙进入的孩子们。
尽管庙会请戏班子花费不菲,但村民们依然乐此不疲。他们相信,商贩的摊位收入足以弥补损失。庙会期间,固定摊位多达四五百个,每个摊位收费一百元,总收入可达四五万元。临时摊位也能为庙会贡献额外收入。戏班子的精彩演出,无疑是吸引观众的法宝。
庙会期间,孩子们最是兴奋。他们早早起床,偷偷溜进戏园子看演员排练。演员们与孩子们年纪相仿,却比他们更加懂事。看着演员们翻跟头、做动作,孩子们才明白这些演员真有两下子。
戏班子为了保持观众的热情,常选演连台本戏。尽管孩子们不懂剧情、听不懂唱词,但他们的热情丝毫不减。台上小丑的幽默表演,总能逗得全场捧腹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