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张雪峰解析高考志愿填报:普通家庭如何打赢“信息战”
在每年的高考季,“寒门难出贵子”的话题总能触动无数普通家庭的心弦。近日,知名教育专家张雪峰在直播中针对这一话题发表见解,他提出,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志愿填报不仅关乎未来,更是一场“信息差”的突围战。
张雪峰直言不讳地指出,富人家的孩子可以追求爱好,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则必须优先考虑“生存”。这一观点看似犀利,却道出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录取的13万名学生中,有72%选择了师范、医学等相对“保底”的专业,而金融、计算机等高薪专业占比不足15%。这一数据无疑为张雪峰的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雪峰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生存逻辑”:普通家庭的孩子必须用分数兑换“确定性”,即确保能够就业、养家,甚至跨越阶层。他强调,志愿填报时应避开三大“坑”:一是“伪热门”专业,如人工智能、金融学等,这些专业虽然薪资高,但竞争激烈,且对学历背景要求较高,普通家庭的孩子难以脱颖而出;二是“高大上”的院校,如国际学院、中外合办等,这些院校学费高昂,且毕业后就业前景不明朗;三是“情怀牌”专业,如历史、哲学等,这些专业就业率低,除非家庭背景优越,否则难以将爱好转化为职业。
针对如何打赢这场“信息战”,张雪峰提出了三条黄金法则。首先,城市比学校和专业更重要,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远多于二三线城市。他建议,分数在500分左右的考生应优先考虑“长三角”“珠三角”的普通一本院校,而非偏远地区的211院校。其次,应选择具有“技术壁垒”的专业,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口腔医学、护理学等,这些专业就业前景广阔,且对学历要求相对较低。最后,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红利,如公费师范生、定向士官生、农科生等,这些政策不仅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还能降低家庭的经济负担。
张雪峰还特别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志愿填报中的一些陷阱。例如,“专业级差”正在消失,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分数优先”录取规则,这意味着考生可以更加大胆地冲击热门专业。同时,“大类招生”也暗藏风险,考生在选择时应问清分流规则,优先选择“按志愿分流”的院校。“校企合作”并非坑人之举,但应优先选择真正与企业共建的专业,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实践经验和就业机会。
张雪峰认为,高考志愿填报是普通家庭孩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分数兑换社会资源的机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没有试错成本,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依然能够实现“低分高就”。他鼓励考生和家长用城市换机会、用技术换就业、用政策换保障,记住志愿填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普通家庭的孩子或许输在起跑线,但可以赢在转折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报告]. 教育部官网.
2. 麦可思研究院. 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研究报告]. 麦可思研究院.
3. 张雪峰. 《手把手教你填志愿:普通家庭实战指南》 [图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4. 河南省教育厅. 2024年地方优师专项计划实施情况通报 [政策文件]. 河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