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高考提前批录取结果揭晓,一位考生以634分的高分选择了盐城师范学院历史组定向生项目,这一决定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惊讶于这一“反向操作”,认为该分数足以报考南京师范大学等211高校,质疑考生及其家长的选择是否明智。
深入探讨这一现象,需关注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222万,就业形势严峻。在江苏这样的经济大省,公务员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甚至超过考研,而私营企业的工作稳定性又令人担忧。盐城师范学院定向生项目承诺“毕业即入编”,为毕业生提供了一张“就业保险单”,这在当前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
网友们的留言反映出年轻人的焦虑心态。一位网友提到,他的侄子南师大毕业后在民办高中担任无编制教师,工作压力巨大;而另一位580分的同学选择了公费师范生,现在青岛高中任教,婚姻和工作都得到了解决。这种对比凸显了年轻人对于稳定职业的渴望。江苏乡镇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基层教育岗位变得更具吸引力,通勤便利、待遇不输城市,还能陪伴父母,这种“稳稳的幸福”对于经历过社会竞争的年轻人来说,显得尤为珍贵。
然而,这一选择也引发了争议。有人担心,所有人都去考编会导致制造业、高科技行业人才短缺。一位网友的留言引发广泛讨论:“总有人要打螺丝,但凭什么是我家孩子?”这句话触及了教育功利化的痛点,即当志愿填报变成“算经济账”时,兴趣和理想可能会被“稳定”所碾压。
从另一方面来看,盐城师范学院定向生项目的热门也提醒了高校应更加关注行业需求。上海海关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等行业院校之所以受到追捧,正是因为它们紧密对接行业需求。盐城师范学院定向生培养模式或许正是瞄准了基层教育的实际需求,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实践型人才。这种“供需对接”的思路或许比单纯纠结于“名校还是定向”更有意义。
回到那位634分的考生,他的选择或许是对现实的一种妥协与博弈。有人羡慕他能够“少走十年弯路”,也有人替他惋惜认为“浪费分数”。然而,谁又能断定十年后他不会成为乡镇教育的中坚力量?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更高的成就,更在于给予年轻人“求稳”的底气与“试错”的勇气。
面对“编制”成为志愿填报的终极答案,我们或许应该思考:下一个十年,当这批定向生扎根基层时,那些被忽视的制造业、科技行业又该如何发展?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是你,面对“编制”与211高校的选择,你会如何抉择?你身边是否有类似的“反向操作”案例?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