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的招生风波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7月10日,校方发布通报,取消了120名未参加面试考生的综合评价录取资格,同时作废了13名因考试违规考生的资格。这一决定,让众多家庭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之中,原本被视为“600分上985”的升学捷径,如今却以最严厉的方式惩罚了那些疏忽大意的考生。
在广东推行多年的综合评价录取制度,原本是为了打破“唯分数论”的僵局,为更多优秀学子提供进入名校的机会。中山大学、华南理工等11所高校通过一套特殊公式选拔人才,其中高考成绩占85%,校考面试占15%。这一制度在2025年更是显现出其优势,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通过该渠道录取的考生最低分数仅为605分,比普通批次低了整整60分。这对于那些处于600分边缘的考生而言,无疑是改写命运的天赐良机。
然而,规则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少挑战。在今年的招生中,1514名获得面试资格的考生中,有120人因缺席面试而被淘汰。尽管招生简章明确规定“未参加面试视为自动放弃”,但在实际操作中,信息壁垒却成为了寒门学子难以逾越的障碍。粤北某乡镇中学的教师坦言,全校三年来无人敢报考综合评价,这无疑凸显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公。多所高校的校考时间常常“撞车”,使得考生不得不在多校之间做出艰难选择。备考校考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考生甚至因此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数学模拟考成绩下滑了20分。
这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学校严格执行规定是理所当然的,缺考和作弊都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然而,质疑者却提出了更为揪心的问题:对于那些因突发重病、交通事故等不可抗力而缺席面试的考生,学校是否应该给予补交证明的机会?灰色产业链的存在也让这一制度蒙上了阴影。去年某家长花费数万购买的假证书被揭穿,最终葬送了孩子的录取资格。这不禁让人思考,当选拔过程笼罩在迷雾之中时,公信力又该如何保障?
面对这一争议,我们不妨从现有制度中寻找解决方案。研究生推免已有“重大疾病可延期考核”的先例,本科招录为何不能增设紧急申诉通道?通过山区中学的广播站定期播放省考试院制作的《综评规则解读》音频,或许能够更好地普及这一制度,减少信息壁垒所带来的不公。对于那些犹豫是否参加校考的考生而言,一位复读生的忠告或许值得借鉴:先确保统招模考成绩稳定在一定水平之上,再考虑是否冒险参加综评。
这场风波无疑给所有考生和家长敲响了警钟。原本看似光明的升学捷径,实则暗藏玄机。当选拔机制的温度取决于对意外的包容度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努力的学子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