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近日踏上了一段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程,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洛阳花城美术陶瓷工坊。此次探访不仅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体验,更是对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生命力的深刻挖掘。
在工坊内,晨光温柔地洒在摆放整齐的陶坯上,为这次实践活动增添了几分静谧与庄重。团队成员们有幸与经验丰富的美术师傅许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许老师详细讲解了立线这一关键工序,强调了对泥料粘度、运笔力度以及线条弧度的精准掌握。她分享了“心静手稳”的创作秘诀,并指出技艺的习得需要时间和耐心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这一理念与实践团队对于“非遗活态传承”的研究不谋而合。
实践团还专访了非遗传承人成永胜老师,他的故事充满了坚持与毅力。从青年时期独自摸索唐三彩技艺,到解决原料配比难题,再到推动唐三彩技艺的转型与发展,成老师面对重重困难从未放弃。他的坚持不仅诠释了非遗传承的执着精神,也深深感染了实践团的同学们。在专访中,“坚持”一词被反复提及,成为成老师传承技艺的核心信念。
在亲身体验三彩壁画制作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当指尖轻触矿物釉料,将其晕染在素胚上时,他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关于美的对话。队员付雷蕾在日志中写道:“在窑变的幻彩中,我领悟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造物奇迹。”这次体验不仅是一次触觉与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实践团还参与了唐三彩工艺品文创制作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习了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还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通过亲身实践,他们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发扬非遗文化的决心。
洛阳花城美术陶瓷工坊的探访之旅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三彩壁画技艺所蕴含的“静下心来慢工出细活”的生活哲学。在快节奏与浮躁情绪交织的当代社会,这种生活哲学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承载着古人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更成为现代人重拾内心宁静、感悟生命本真的指引。正是这份历久弥新的价值内核,让三彩壁画技艺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