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难逃阅读理解“魔咒”,语文教育何时能寻回文字的温度?

   时间:2025-07-01 19:55 来源:天脉网作者:朱天宇

近期,青年作家王彤乐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考验”。她所撰写的散文《蓝气球和甜月亮》,在《中学生百科》上发表后,竟意外成为了上海市虹口区初二语文期末统考的阅读理解题目。

这篇充满个人情感与童年记忆的散文,被拆解成一道道选择题和主观题,摆在了众多考生的面前。然而,当王彤乐亲自上阵,尝试解答这些基于自己作品的题目时,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王彤乐在选择题上遭遇了滑铁卢,尤其是那道关于文中“穿过”描写句的分析题。她自信满满地排除了C选项,认为其描述与文章内容大相径庭,但标准答案却偏偏指向了C。这一结果,让王彤乐既惊讶又无奈。

更令王彤乐感到有趣的是,她在主观题上的表现也并不尽如人意。尽管这些题目涉及的是她亲身经历的童年故事,但她仍然觉得自己的回答不够全面。这场作家与考生身份的碰撞,让王彤乐深刻体会到了应试教育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差异。

虹口区教育局对此事的回应颇具深意。他们表示,文章一旦发表,就不再完全属于作者本人。这一观点引发了人们对文本独立性和原作者权威的深入思考。事实上,这并非个案。多年来,不少作家在面对根据自己作品设计的考题时,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无奈。

周国平、韩寒等知名作家也曾坦言,他们无法准确回答出自己作品的阅读理解题。这一现象,无疑揭示了当前语文教育在文学鉴赏方面存在的问题。当文学被精确拆解成一道道题目时,其本真和魅力似乎也在逐渐消散。

王彤乐的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教育现场的一道裂缝。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们被训练成用放大镜观察文字肌理的“答题机器”,却往往忽略了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温度。

那个在西北天空自由飘荡的蓝气球,本应承载着孩子们对美好的向往和憧憬。然而,当它成为考场上的分析对象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究竟是培养应试高手,还是孕育具有人文关怀和审美能力的灵魂?

教育局工作人员的那句“没有所谓的标准”,或许是对待文学应有的态度。我们应该允许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让每一朵花都能绽放出不同的芬芳,让每一颗星都能闪耀出各异的光芒。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