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的处境:为何教书育人的路越走越尴尬?

   时间:2025-07-01 05:50 来源:天脉网作者:冯璃月

语文教育的尴尬境地:老师与学生共同的困境

在教育界,流传着一句玩笑话:“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这句玩笑话背后,透露出的是语文老师在教育体系中的尴尬处境。近日,一位资深语文教师水寒分享了他对语文教育现状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早在近二十年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曾感慨,母语学科教学在许多中学已从首要位置滑落。如今,尽管时间流逝,但语文教育的尴尬境地似乎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水寒老师表示,自己从教二十多年后,愈发感受到这种尴尬。

首要问题在于,语文学习的获得感偏低。在“育分”的时代背景下,语文常常需要与其他学科在分数上进行比较。数理化等学科因其明确的解题过程和成果,容易获得认可,而语文则因其模糊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常常被忽视。语文老师即便自我辩护,也往往难以被认真倾听。

其次,语文的很多价值难以通过考试来衡量。语文考试不仅阅卷难度大,而且其内涵远比其他学科更难穷尽。语文考点通常是概述性的,落实到考试中会有无穷多的变化。这使得语文老师即使教学多年,也不敢打包票说自己对所有考点都烂熟于心。

更为尴尬的是,语文常常莫名“背锅”。其他学科老师常常将学生对题目的不理解归咎于语文学习不好。然而,当学生在语文课上忙于其他学科的作业时,却鲜有老师提出异议。这种双重标准让语文老师感到无奈和尴尬。

水寒老师认为,这一系列尴尬状况的根源在于对语文的定位存在偏差。语文被视为一个简单的说话和写字的学科,但实际上其内涵远不止于此。学校里,语文课常常被当作公开课来听,任何人都能发表看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懂语文。

当下中小学教育将语文定位为一个学科,但语文学科的定位本身就很尴尬。有人强调其人文性,有人侧重其工具性,双方难以达成一致。更为尴尬的是,现在要把语文定位为和数理化等一样的学科,以教科学学科的办法来教语文,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语文自身也陷入了系统性的困境。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密不可分,但教育中却常常将它们割裂开来。这种割裂导致语文教育既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也难以在分数上获得认可。

面对这种尴尬境地,水寒老师表示,重新审视语文的定位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师也需要具备超群的能力和决绝的心力,才能跳出这种困境。然而,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年轻语文老师受到机械化训练的影响,开始怀疑多读书、多思考这一基本道理。

在水寒老师看来,语文教育的尴尬境地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它需要整个教育体系的共同努力和深刻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收获。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