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一间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正在进行。学生们不是对着普通的画纸练习,而是对着价值不菲的古代名画复制品,进行着一丝不苟的临摹。这门课程,正是中国画专业的必修课程——《山水画(1)》,由经验丰富的刘利平老师亲自指导。
此次临摹的焦点,是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佳作《溪山行旅图》。这幅画作以其宏大的构图、精湛的笔墨和深厚的意境,被誉为古代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在美术学院的山水画课堂上,学生们通过临摹这幅作品,不仅能够扎实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更能够深入体会古代艺术家的创作心境和艺术追求。
廖凯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一名学生,正是这次临摹活动中的一员。面对这幅古老而伟大的作品,她深感责任重大,也充满了挑战的热情。在刘利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临摹之旅。
从绷框到调色,从起笔到落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廖凯莉倾注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尤其是在调色过程中,为了还原《溪山行旅图》那独特的深黄色调,她反复尝试,不断调整,最终用茶叶和国画颜料混合调制出了满意的底色。这个过程虽然耗时耗力,但却让她对古代绘画材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正式创作过程中,廖凯莉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溪山行旅图》中的石头和树木皴法复杂,需要极高的技巧和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反复练习,逐渐掌握了皴法的运用规律。特别是那些山顶上的树叶,虽然看似杂乱无章,但细看之下却每一片都有其独特的变化和层次感。廖凯莉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刻画,终于将这些细节一一呈现了出来。
经过数周的艰苦努力,廖凯莉终于完成了这幅《溪山行旅图》的临摹工作。虽然作品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她的努力和进步却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这次临摹经历不仅让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也让她对自己的绘画能力和艺术追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刘利平老师在谈到这门课程时表示,选择《溪山行旅图》作为教材,是因为范宽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画作不仅技艺精湛,而且意境深远,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典范。通过临摹这样的作品,学生们能够扎实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艺术眼力和创作能力。
刘老师还谈到了自己对范宽绘画中“灵性”的理解。他认为,范宽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气势开阔、宏大震撼,是因为他能够抓住山水的精神,以自己的方式画出独特的面貌。这种“灵性”是难以学习的,但学生们可以通过临摹和理解范宽的作品,逐渐培养自己的艺术感悟力和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