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谷,一个地理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独特区域,成为了高考地理考试中的重要考点。其丰富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经济发展,经常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上,吸引着无数考生的目光。
伊犁河谷位于新疆天山山脉的西部,地理位置独特,地处东经80°09'至84°56'、北纬42°14'至44°50'之间,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这里三面环山,形成“三山夹两谷”的地貌格局,河谷呈西宽东窄的喇叭形,向西敞开。这种地形不仅为伊犁河谷带来了独特的气候条件,也对其水文特征产生了深远影响。
伊犁河谷的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可达200至800毫米,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之一,被誉为“西域湿岛”和“塞外江南”。这得益于其向西敞开的地形,使得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能够深入内陆,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冬季时,北天山阻挡了冷空气的侵袭,使得河谷内气温较高,逆温层发育,为果树越冬和农业生产提供了独特的气候条件。
伊犁河谷的水文特征同样显著。伊犁河是新疆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全长1236千米,中国境内河长442千米,由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汇合而成,最终注入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伊犁河及其支流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为主要补给类型,夏季为汛期,冬季部分河段会断流。这里的水能蕴藏量丰富,占新疆总量的21%,开发潜力巨大。
伊犁河谷的农业也独具特色。得益于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这里适合种植冬小麦、玉米等作物。同时,河谷西部的霍城县还是中国最大的薰衣草种植基地,产量占全国95%以上。然而,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山区过度开垦引发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风险。因此,伊犁河谷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生态保护,实施了一系列湿地恢复、防洪与岸线治理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伊犁河谷还是新疆重要的经济合作区域。霍尔果斯口岸作为中哈边境的重要口岸,实行了“五免五减”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了商贸物流、加工制造等产业的集聚。这里也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支点,促进了跨境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然而,伊犁河谷也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如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为此,当地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强化流域监管、实施防洪工程和生态修复等,以提升灾害防御能力。
伊犁河谷以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高考地理考试中的重要考点。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伊犁河谷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并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通过综合分析和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一考点,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