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及其创始人雷军再次陷入舆论风波。一系列车主维权事件尚未平息,雷军又在社交媒体上采取了限制评论的措施,这一系列举动引发了外界的广泛猜测和讨论。
小米汽车自推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然而,从高速智能驾驶功能出现问题,到被指私自限制车辆马力,再到碳纤维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这一系列事件让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冲击。尤其是马力限制问题,更是引发了车主们的不满和抗议。
据悉,小米在发布SU7 Ultra时,曾将“1548马力”作为最大亮点进行宣传。许多车主正是看中了这一超越同级车型的动力性能,才决定购买。然而,在实际使用中,车主们发现车辆并不能直接发挥出全部性能。小米通过车机系统更新,新增了圈速考核解锁马力机制,车主必须在指定赛道上完成挑战,才能解锁全部马力。这一限制并未在购车前明确告知车主,因此引发了广泛质疑。
车主们纷纷表示,他们在购车时并未被告知存在这一限制,认为小米存在消费误导行为。尽管小米方面尝试澄清称该功能出于安全考虑,但车主们并不买账。他们认为,自己花费巨额资金购买的应该是可以随时享用的高性能车辆,而不是需要完成挑战才能解锁的赛车。
碳纤维风道盖事件也让小米汽车陷入了更深的信任危机。小米汽车提供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作为高价选装件,在宣传中突出了其风道贯通设计与空气动力学优化作用。然而,车主们在车辆交付后发现,所谓的“贯通风道”并不存在,只是一个表面凹槽,并不具备空气通流功能。这一发现让车主们感到被欺骗,纷纷要求小米正面回应并赔偿。
面对车主们的强烈不满和舆论压力,小米方面虽然给出了补救方案,但并未能平息车主们的愤怒。许多车主表示,他们更看重的是被欺骗的感受,而不是赔偿金额。这一事件不仅让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也让雷军个人形象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雷军一直是小米品牌的灵魂人物,他的每一次亮相和发言都备受关注。然而,此次小米汽车的争议事件让雷军的神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雷军在社交媒体上限制评论的举动更是引发了外界的广泛猜测,有人认为这是他顶不住压力的表现。
事实上,雷军个人并不可能对每一辆车的零部件和细节都亲自把关。但问题在于,小米此前营造的雷军亲自参与、事事过问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一旦产品出现问题,责任自然也会指向他个人。这一事件也折射出个人流量宣传新产品模式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舆论反噬将变得异常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