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文艺创作和大众文艺的讨论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中央领导人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中,强调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性,呼吁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讲话指出,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也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和主体。文艺作品应当真实反映人民生活,贴近人民心声,这样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讲话还提到,优秀文艺作品之所以能传之久远,根本原因在于它们能够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与此同时,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为文艺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新大众文艺通过全媒体渠道传播,打破了传统文艺创作的专业壁垒,使得创作主体从精英群体转向全民参与。借助短视频平台、文学网站以及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普通民众也能参与到文艺创作中来,实现了审美表达的自由。
新大众文艺的交互性特征使得创作者与受众的界限消弭,形成了“创作即参与”的新型关系。这种新型关系不仅改变了传统文艺由专业人员创作、普通大众接受的单一局面,还促进了各阶层人群共同创作、传播与欣赏的文化氛围。新大众文艺的主题表达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直面普通人,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现实和新风尚。
在主题构建上,新大众文艺倾向于提炼简洁且极具冲击力的审美主题,以此张扬和凸显新时代人民的新生活。与传统文艺作品追求思想主旨的恢宏磅礴不同,新大众文艺更注重直击当下社会的热点、痛点与焦点。这种贴近现实的创作方式,使得新大众文艺作品更接地气,富有生活情调。
从文本生产的角度来看,全民参与创作让新大众文艺为不同文化水平、情感诉求和消费品位的受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网络综艺、诗词大会、达人秀等新文艺生产空间中,来自民间的才艺展示、自创说唱歌曲、脱口秀表演等新文艺现象虽然与文艺经典相比还存在差距,但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内在需求,彰显了文艺创作的新风尚。
例如,近年来一些“素人写作”的非虚构作品如《我在北京送快递》《我的母亲做保洁》等热度不断攀升,它们聚焦普通人生活日常、喜怒哀乐,展现新时代平凡个体的奋斗与坚守,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代表。
新大众文艺在推动文艺创作职业界限消融的过程中,也实现了文化主体话语权的再分配。网络文学、微短剧等新大众文艺形态开始进入主流文学史、艺术史,一些文艺短视频也注重传统主旋律内容与新表达方式的融合,丰富了符合新时代人民大众欣赏口味的审美话语。
无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是新大众文艺的全民参与和贴近现实,都体现了文艺创作与时代和人民的紧密联系。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日益繁荣,我们有理由相信,文艺创作将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