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抢跑”现象引关注:超前教学何时休?
近期,县域中小学教育领域的一股“抢跑”风潮引发了广泛讨论。据调研,为追求更高的升学率,部分学校不惜违背教育规律,采取了一系列超前教学的措施。
在这些学校中,正常的教学周期被大幅压缩,高年级课程被提前开设,学生们被迫在不适宜的年龄段接受更高难度的知识。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些中学甚至设立了专门的“超快班”,要求初中生提前学习高中课程。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更在当地形成了一种学校默许、教师执行、家长被迫接受的非正常教育生态。
回溯历史,千余年前,《学记》便曾对教育循序渐进的重要性作出深刻论述。书中指出,那些只追求教学进度,不顾学生是否能适应的教师,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学生不仅无法真正学到知识,还会因为学习过程中的痛苦而心生怨恨。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然而,尽管古人早已点破这一教育问题,但在千余年后的今天,超前教学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家长们常以“为孩子好”“多学点好”为借口,为这种“抢跑式”的教育举措开脱。然而,孩子们的真实反应却揭示了这种教育的弊端。在十一二岁的小学末,孩子们便开始了激烈的“资源争夺”,学习不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拿到后续竞争的入场券。
对于那些“有幸”被选拔的孩子来说,他们虽然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但却陷入了无穷无尽的题海战术中。他们失去了与同龄伙伴互动成长、体会多元生活的机会,这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而当他们成年后,面对社会的复杂多变,他们又该如何应对?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抢跑式”的教育方式不仅无法让大多数孩子获得成功,反而会导致他们失去原有的兴趣和天赋。在这场“内卷”的选拔性赛跑中,能够经得起层层选拔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孩子只能在“抢跑”中耗尽全力,最终一无所获。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品质。我们应该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在探索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