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画,作为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题材,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对竹子的喜爱,不仅源于其劲节英姿,更在于借竹子自勉,追求傲然风骨。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形成的审美意象,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中国画领域,竹画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设色竹子与墨竹画。其中,四君子画中的竹画多为墨竹画,是典型的文人画。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他官至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后受命守湖州,人称“文湖州”,其传派即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文同的传世作品《墨竹图》,用水墨描绘倒垂竹枝,以独创的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写竹叶,浓淡相宜,灵气顿显,笔法谨严又显潇洒之态。
北宋赵昌的《竹虫图》,展现了幽篁疏影的景致。此画采用双钩填彩技法,将天牛、螽蜥等昆虫刻画入微。画面中,枝叶饱满,果实仿效徐崇嗣的“没骨”画法,姿态多样,花卉野瓜、蝴蝶蜻蜓萦绕其间,设色浓丽却不掩墨骨。
南宋梁楷的《六祖斫竹图》,描绘了六祖慧能斫竹的故事。慧能,俗姓卢,世居范阳,曾为樵夫,是禅宗南宗的开创者。画面中,六祖在古树衬托下,一手拿刀,一手持竹竿,正砍伐枯竹。寥寥几笔,便勾画出六祖的生动神态,充分表现出慧能丰富的生活阅历,用笔刚劲老辣又简括,气势非凡。
元代画家顾安,擅长画墨竹。他的《风雨竹图》,以浓淡墨笔画大叶竹两竿,枝干斜覆,竹叶下垂,生动地表现出风雨中竹子的自然形态。用笔潇洒苍润,墨气浓重,严谨自然,劲挺有骨,尽显笔墨之能事。另一幅作品《拳石新篁图》,写新篁数竿,瘦削挺拔,立于石旁,竹叶参差错落,以浓淡显出不同层次,线条锋锐有力,笔墨细腻,生意盎然。
柯九思,元代画家,博学能文,精鉴赏古物书画,墨竹师文同。他的《清閟阁墨竹图》,画竹两竿依岩石挺拔而立,石旁缀以稚竹小草。竹叶以书法之撇笔法写之,墨色浓润,浓淡相间,沉着劲挺。画风从文同中变出,石用披麻长皴,圆劲浑厚,具有空间及体积感,画面清雅秀美,神足韵高。
吴镇的《墨竹谱》共计二十四开,是其画竹的代表作。每幅之中竹的姿态、欹正仰俯、阴阳向背皆有所不同,笔法简洁苍劲。其中一幅写新篁始出,旁衬粗竹劲干和润秀竹笋,笔墨浓淡有致,富有情致;另一幅为雪竹,不以墨彩渲染烘托,而直接以淡墨草写雪意,将枝叶在雪中的掩映露藏、弯曲而又暗含张力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倪瓒的《竹枝图》,绘新竹一枝,疏朗多姿,斜伸贯穿整个画面,生动可爱。竹叶以秃笔浓墨画成,笔墨瘦劲苍健,淡墨写枝,笔力劲辣,偃仰有致。此画一改倪瓒画中贯有的疏冷、零落、静寂的风格,而具有欣欣向荣、清韵扑面的感觉。
陈洪绶的《竹石萱草图》,采用不同的画法绘出湖石、萱草及秀竹。画家以枯笔勾石,加横皴竖苔,笔法写意凝重。萱草用双钩填色法绘写,设色妍丽,勾线细致精确。秀竹则纯以白描手法写出,线条流畅,圆润饱满,刻画入微,尽显挺拔之姿。三种画法相辅相成,可见画家深厚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