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达通临《好大王碑》十六条屏:篆隶融合再现千年碑刻雄强意趣​

   时间:2025-09-11 19:18 来源:天脉网作者:朱天宇

在中国书法史上,《好大王碑》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占据重要地位。这座全称为《高句丽广开土境平安好大王陵碑》的巨型石刻,不仅是现存最大的古代石碑之一,更因记载高句丽王朝永乐太王征战四方的功绩而闻名。碑文以隶书为主,兼融篆楷笔意,形成方整雄浑的书法风格,被学界视为“隶楷过渡的活化石”。

当代书法家言恭达以八尺十六条屏的形式意临此碑,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其创作突破传统临摹范式,在笔法、结体与墨法层面进行深度创新。起笔时,他借鉴篆书藏锋技法,笔锋如锥入沙,既保留原碑方峻特征,又融入金文圆浑气韵,使线条兼具金属质感与人文温度。

行笔过程中的“涩笔”运用堪称点睛之笔。通过模拟篆书“屋漏痕”的笔意,言恭达让笔锋与纸面产生微妙摩擦,形成飞白效果。这种处理既不同于石刻的刀刻刚性,也避免刻意柔化的流俗,而是以“人为的自然”再现碑刻风化后的沧桑美感。收笔时则方圆并举,短画如刀削斧劈,长捺似剑指苍穹,将原碑方中寓圆的笔法转化为富有节奏的笔墨韵律。

在结体处理上,言恭达抓住“方圆聚散”的核心规律,进行创造性转化。他将单字结构的“小开合”与十六条屏的“大开合”相呼应,构建出层次分明的视觉节奏。例如“好”字左部紧凑如握拳,右部舒展如伸臂,通过聚锋提笔的戏剧性对比,既延续碑刻雄强气韵,又融入行草书的灵动感,使静态隶书产生动态叙事效果。

墨法创新是此次创作的另一大亮点。作为石刻的《好大王碑》本无墨色变化,而言恭达运用“墨分五色”的技法,通过浓淡枯润的交替,为文字注入时间维度。这种处理使千年历史在笔墨中流转,让静态石刻获得三维空间的生命力。

这组十六条屏作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八尺大幅创作对笔力控制的极高要求,更在于为当代隶书学习提供了临创转换的典范。言恭达以篆隶融合的笔法体系还原隶书演变轨迹,以方圆相济的结体章法再现碑刻雄强意趣,以浓淡润渴的墨法语言注入当代审美哲思。这种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正是书法艺术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艺术史角度看,言恭达的创作实践印证了“传统是根,出新是叶”的创作理念。通过对经典的敬畏与对时代的敏感,他让《好大王碑》的古老基因在当代焕发新生,同时使个人风格在与传统的碰撞中愈发鲜明。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宝贵启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