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泛黄手抄本,五代演员接力,天津人艺话剧《钗头凤》如何跨越68年焕新彩?

   时间:2025-09-11 23:51 来源:天脉网作者:杨凌霄

当实验剧场的灯光第三次调试完成时,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排练厅里,32岁的柴济洲正对着镜中身着宋制长衫的自己反复调整袖口弧度。这位"90后"演员手中紧握的,是七旬老艺术家王继世亲手誊写的《钗头凤》剧本——泛黄纸页上密布的批注,正将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密码注入新一代演员的血脉。

这场始于春节的传承仪式,在9月的排练厅里达到高潮。第六版复排的《钗头凤》剧组中,"00后"演员张睿尔与柴济洲组成全新搭档,演绎陆游与唐琬的凄美绝唱。当王继世拖着年过七旬的身躯示范"找香球"动作时,汗水顺着戏服褶皱滴落在木地板上,这个持续三分钟的细节排练,让年轻演员们第一次触摸到何为"用生命浇灌角色"。"那些标注在剧本边角的舞台提示,是五代演员用呼吸丈量出的艺术刻度。"柴济洲摩挲着剧本上不同年代的笔迹说道。

在剧院六楼的晨练场,持续十年的吊嗓声构成了独特的艺术生态。每天清晨七点,当年轻演员们路过时,总能看到王继世在镜墙前调整身段。"古装戏的眼神要像宋瓷开片般含蓄,台词节奏需如《钗头凤》词牌般顿挫。"第五版陆游饰演者、现任院长李阳在排练间隙的指导,让柴济洲逐渐理解何为"古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浸润式传承在"陆母阻婚"的经典段落中尤为显著:当马桐林饰演的陆母一声"游儿——"划破排练厅寂静时,青年演员们通过调整脚步虚实、控制指间信纸褶皱,将礼教与情感的撕扯转化为符合历史语境的肢体语言。

王继世的舞台功底成为最鲜活的教科书。在示范舞剑段落时,七旬老人仍能精准控制剑锋轨迹,每个转身都带着宋词般的韵律。"经典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这位同时担任导演的老艺术家,用浸透戏服的汗水诠释着传承的真谛。当年轻演员们尝试将现代表演技巧融入古典语境时,他总提醒:"要像修复古画般谨慎,在落笔处保留八百年的笔触。"

这种"以戏带功"的传承模式,在实验剧场的小空间里迸发出惊人能量。张睿尔回忆起首次完整排练时的震撼:"当所有灯光聚焦在凤钗特写上时,我突然明白五代演员为何要反复打磨一个眼神的流转角度。"从1957年马超、颜美怡的首演版本到如今的新生代诠释,剧本上新增的批注与修改痕迹,已形成独特的艺术年轮。

9月26日的首演在即,排练厅的镜墙上贴满彩色便签,记录着每个细节的调整轨迹。当柴济洲再次展开王继世寄来的剧本时,那些跨越时空的批注仿佛有了温度:"此处陆游应握笔更紧,指节泛白方显挣扎"。这些用岁月沉淀的艺术密码,正在新一代演员的演绎中焕发新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