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声景深处!九位学者共探武玮音乐美学对话新境

   时间:2025-09-09 23:54 来源:天脉网作者:杨凌霄

近日,一场聚焦独立艺术家武玮音乐创作的线上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该活动由广州·南湖南艺术家夏宫主办,通过直播平台吸引了音乐领域学者、创作者、学生及爱好者广泛参与。

作为集词曲创作、演唱、表演与演奏于一身的跨界艺术家,武玮近年推出的三部交响曲成为研讨会核心议题。与会者围绕《武玮第一交响曲》(《日出地交响曲》)、《武玮第二交响曲》(《颂交响曲》)及《武玮第三交响曲》(《玉的献辞交响曲》),从音乐语言、叙事结构、传统元素融合等维度展开深度探讨。

上海音乐学院刘佳玲指出,武玮的作品延续了中国艺术对"意象"的追求,《日出地交响曲》堪称"集象之作",通过声音传递超越字面的深层意境。同校音乐美学专业商怀雨则从《第三交响曲》切入,认为该作突破技术堆砌,以声响回荡构建出连接生命本源与宇宙初态的美学空间。

对于《第二交响曲》,学者们展现出多元解读视角。王之易形容其为"硬币落地的脆响",强调作品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创造性转化;何雨轩则通过"人物化"叙事理论,揭示其区别于西方浪漫主义交响曲的对话式结构——乐章衔接如舞台场景转换,动机推进似人物命运起伏。

传统音乐理论博士石乙婷以专辑《女唱师》中的《诸葛亮》为例,解析武玮对"声音本质"的探索实践。她引用艺术家本人观点:"所有技法终为呈现本来",印证其创作中返璞归真的美学追求。音乐美学博士方迪则从跨媒介视角观察,指出武玮在作曲、演奏、剧场、影像间的自由穿梭,构建出歌者与听者互为见证的独特场域。

非专业领域的参与也带来别样启发。社区图书管理员王学玮从听众角度分享初听体验,认为其作品兼具俄国学派的厚重结构与疏离气质,这种距离感非但未脱离现实,反而指向更本质的存在状态。

海外学者刘与珩从作曲技术角度提出独特见解。这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双专业研究者认为,武玮的三部交响曲呈现出"谦卑与骄傲的双重性":既通过叙述他人故事消解自我,又以大胆的音响设计、具象化标题和宏大主题彰显创作个性。

广西师范大学甘辛从人文维度补充观点,指出武玮作品中始终蕴含着生命力量与突破边界的勇气。这场持续数小时的研讨,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思想碰撞,为理解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多元路径。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