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大展”近日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拉开帷幕。这场汇聚了赵冷月47件(组)代表作的展览,通过真、行、草、隶、篆等多种书体的呈现,向观众展现了这位书法大家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探索。
展厅内,八尺整张的巨幅作品与袖珍书房对联形成强烈视觉反差,十二条联屏的恢弘气势与手卷册页的精微笔触相映成趣。这些创作于赵冷月艺术巅峰期的作品,涵盖了榜书、条幅、镜片等多元形制,其中不乏首次公开展出的珍贵手稿。书法评论家指出,这种将碑刻金石意趣与帖学流美韵致相融合的创作方式,使赵冷月的作品既蕴含着秦汉碑刻的苍劲古拙,又透露出魏晋名士的风流蕴藉。
作为从浙江嘉兴走出的书法大家,赵冷月七岁启蒙于家学,后师从嘉兴名家徐墨农系统研习传统笔法。移居上海后,他历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长达八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对书法本体的深刻思考。其独创的"稚拙美"书风,既不同于清末民初的馆阁体,也区别于同时代的流行书风,在浑朴雄强的笔墨中透露出孩童般的率真天性。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王立翔在观展时特别强调,赵冷月的艺术实践打破了"创新即反传统"的思维定式。他通过将《张猛龙碑》的方峻与《兰亭序》的流美熔铸一炉,开创了既植根传统又具现代意识的书法语言。这种在金石气与书卷气之间的精妙平衡,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展览现场,观众在《苏轼词册》前久久驻足,这件将行草笔意融入隶书结构的作品,墨色由浓至淡的自然过渡,仿佛再现了东坡居士"大江东去"的豪迈气概。而旁边的《金刚经》小楷则以铁画银钩的笔力,展现出禅宗经典的空灵意境。这种"一画之中见天地"的艺术表现力,正是赵冷月书法最动人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