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迎泽铜板版画:金属之上镌刻时光,传统技艺绽放商业新花

   时间:2025-09-07 09:52 来源:天脉网作者:沈如风

在太原迎泽区,一项承载着欧洲文艺复兴基因、跨越五百余年时光的艺术形式——铜板版画,正以独特的姿态焕发新生。2024年,这项融合化学美学与金属质感的技艺被正式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背后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商业碰撞出的创新火花。

不同于木刻版画的东方韵味,铜板版画自16世纪欧洲诞生起便以金属为画布。明代后期,这项技艺随传教士踏入中国,在明末清初衍生出墨盒刻铜工艺。如今在太原再也设计工作室,第四代传承人易刚程与第五代传人赵小青正带领团队,用LED灯替代烛光,延续着这项跨越时空的艺术传承。

工作室里,设计师在电脑前勾勒数字蓝图,蚀刻技工以丝网描摹精密线条,匠人们将铜板浸入酸性溶液的瞬间,金属表面开始上演化学魔术——未被耐酸材料覆盖的区域逐渐消融,留下层次分明的凹痕。这种"减法创作"的独特性,使每幅作品都成为时间、材料与匠人经验的共谋。

"酸性液体会揭示所有犹豫。"赵小青指着正在蚀刻的铜板解释,从制版文件的明暗梯度到酸液浸泡的毫秒级控制,30余道工序中任何细微的偏差都会改变作品气质。这种对精确度的极致追求,让团队耗时半年才攻克《八十七神仙图卷》30米长卷的制版难题,将传统单色工艺拓展至淡彩、套色甚至立体呈现。

在商业转化层面,团队开创了"金属美学"应用新场景。山西会馆的蚀刻牌匾、聊城运河文化墙的金属浮雕、晋商文化展馆的立体版画,这些项目将铜铝材质的光泽与腐蚀肌理转化为空间设计语言。当古典版画遇上现代商业审美,厚重感与时尚感在金属表面达成奇妙平衡。

技术突破带来市场拓展。团队研发的山西文化IP文创产品,将古建纹样与金属蚀刻结合,让非遗以日常用品形态进入生活。这种"活态传承"理念,使铜板版画从学院派画室走向酒店大堂、文化展馆,在商业空间中重获生命力。

在赵小青看来,非遗保护不是将技艺封存在玻璃柜中,而是要让传统工艺在当代语境下自我造血。当金属与化学试剂共舞,当古典技法邂逅现代设计,这项源自文艺复兴的技艺正在三晋大地书写新的传奇。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