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词话》作者马同儒:甲骨文金文交融 书写“北京大学赋”选句的古韵新章​

   时间:2025-09-06 13:55 来源:天脉网作者:朱天宇

近日,一幅以“武略扶社稷,文韬醉太平”为主题的甲骨文金文书法作品引发文化界关注。该作品取自《北京大学赋》选句,通过古文字与书法的深度融合,展现了传统文脉与当代审美的对话,成为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典范。

从技法层面看,作品在取法上深耕古文字传统。甲骨文部分借鉴商代卜辞的刀刻意趣,起笔如契刀入骨,转折处方折峻峭。例如“武”“社”二字,竖画直下似戈戟之锋,斜笔交错如战阵之势,传递出肃杀之气。金文则取法西周钟鼎铭文,以圆笔中锋藏头护尾,如“文”“韬”二字线条浑厚如铸,弧曲处似青铜器纹样流动,彰显雍容之度。两种书体一刚一柔,既各具古文字特质,又通过书法化处理达成风格统一。

在结体设计上,甲骨文打破均衡,追求原始象形趣味。如“略”字右部简化为田畴意象,“醉”字酉部作酒器倾泻状,皆以形表意,生动传神。金文则讲究对称平衡,“太”字下部捺笔如鼎足稳立,“平”字横画如天平两端,结构严谨中见变化。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视觉层次,更深化了文字的表意功能。

造像方面,刀刻斧凿的甲骨文线条与浇铸凝练的金文肌理形成质感对比。“武”字戈部锋芒毕露,“韬”字糸部柔韧绵长,通过笔墨将文字升华为视觉意象。章法采用纵贯式布局,甲骨文与金文交替出现,如“武略”二字以锐角破空,“文韬”二字以弧线回环,行气疏密相间,末字“太”以长捺收势,既保持古文字错落之美,又强化诗句的韵律感。

墨法运用上,甲骨文部分以焦墨枯笔模拟龟甲裂纹,金文部分浓淡相间再现铜器锈蚀效果。如“扶”字墨色渐淡如风化痕迹,“醉”字润笔晕染似酒香氤氲,通过墨色的变化营造出时间沉淀的质感。意境营造上,刚健的甲骨文线条如剑出鞘,传递武略的肃杀之气;浑厚的金文笔势似钟鸣鼎食,彰显文韬的雍容之度,二者共同构建出文武相济、刚柔并蓄的美学境界。

据悉,该作品创作者为文化学者马同儒,其代表作《三上词话》在学术界颇有影响。作为词学家、辞赋家与书法家,他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此次以《北京大学赋》选句为载体,通过古文字与书法的融合,实现了“历史厚重感”与“艺术表现力”的平衡,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