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一段鲜为人知的艺术壮举重新浮出水面,揭示了新中国美术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1965年,当西藏自治区宣告成立之时,一支由七位来自广东、浙江、四川的青年艺术家组成的队伍,响应中央号召,踏上了前往西藏的采风之旅。他们分别是来自广东的梁世雄和刘济荣,浙江的姚耕云和杜英信,以及四川的牛文、李焕民和藏族艺术家其加达瓦。这些艺术家们不仅亲历了自治区的成立大会,更深入到藏区高原和藏民生活中,用画笔记录了西藏解放后的巨变。
梁世雄和刘济荣,作为岭南画派的重要传人,此次入藏成为了新中国首批以现实主义题材描绘西藏的艺术家。他们历经半年,行程千里,不仅传承了岭南画派的精神,更绘就了粤藏之间的山海深情。2020年,在编纂《梁世雄全集》的过程中,这批珍贵的西藏艺术之旅记录首次被研究者发现。经过多方联络,2023年,编辑团队终于找到了当年入藏的七位艺术家或其家属,尽管资料有所缺失,但文献资料的脉络依然清晰。
七位艺术家被分为国画组和版画组,分别进行创作。他们不畏艰难,翻山越岭,从藏北草原到藏区农村,深入了解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收集创作素材。国画组的梁世雄、刘济荣、姚耕云、杜英信,以及版画组的牛文、李焕民、其加达瓦,他们的足迹遍布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在采风过程中,他们边走边看边画,创作了无数速写和纪实照片,记录了西藏人民的热烈欢迎、日常生活的忙碌景象以及建设铁路的康巴汉子等珍贵瞬间。
这段旅程给艺术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杜英信曾赞叹川藏路的壮美景色,而刘济荣则记录了一位名叫盘珠措姆的老阿妈从奴隶到解放后的生活变化。这些社会变革的记录,不仅展现了农奴制枷锁下人们的苦难生活,更彰显了新社会带来的自由和希望。艺术家们通过画笔,将这些历史瞬间定格为永恒。
入藏之行结束后,艺术家们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了闭门创作。国画组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绘制了四幅巨制,而版画组则创作了有影响力的木刻组画。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原作品不幸遗失,但幸运的是,通过艺术家们精心保存的草稿和后来重绘的作品,我们仍能感受到那些作品的非凡风采。尤其是梁世雄的《雪山雄鹰》底稿,更是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见证。
这次入藏之旅不仅丰富了艺术家们的艺术积累,更影响了他们一生的创作走向。七位艺术家此后均以西藏为主题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合计达5000余幅。其中,刘济荣的《昆仑道班》、李焕民的藏族题材作品、杜英信的《西藏万里行》以及梁世雄的山水画等,都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近年来,随着《梁世雄全集》和《雪域使命——1965年中央委派艺术家入藏图像史》的编纂出版,这段历史壮举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艺术家们留下的速写、照片和手记等珍贵资料,不仅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的创作提供了艺术素材,更成为了新中国美术史上首次系统记录西藏社会变革的视觉文献。这些艺术作品和精神遗产,正不断启迪着后人,让我们与历史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