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句话点醒米芾,成就书法宗师之路,你做到了吗?

   时间:2025-07-21 21:58 来源:天脉网作者:赵云飞

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核心聚焦于“宋四家”,其中蔡襄的声名相对较弱,较少被提及。而其余三位则备受争议,广为人知。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弟子,两人书法造诣的高低,历来为人们所乐道。米芾的书法风格独特,其临摹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几可乱真,有人甚至尊其为“宋书第一”。

然而,若要论及“宋书第一”,苏轼无疑是一个不可绕过的名字。苏轼与米芾,看似无交集,实则既是挚友又近乎师徒。在“宋四家”中,除蔡襄外,苏轼最为年长,他比米芾年长十四岁。两人的初次相遇,发生在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被贬至黄州,而米芾因公差路过此地,特地前往拜访。

据米芾的《画史》记载,初见苏轼时,他在酒酣之际请米芾在观音纸上作画。而曾敏行的《独醒杂志》也提及,米芾在金陵结识王安石,在黄州结识苏轼,虽未行拜师之礼,但内心极为尊敬前辈。这次会面,苏轼让米芾即兴挥毫,两人相谈甚欢。临别时,苏轼针对米芾的不足,给出了“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的建议。正是这句话,为米芾的书法之路指明了方向。

虽然“专学晋人”听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却极为不易。现代人多因真迹稀少、字迹模糊以及笔法精严而难以掌握。相比之下,宋代的米芾则幸运得多。当时晋人真迹尚存多件,加之米芾天资聪颖,听从苏轼的建议后,他日日临摹魏晋书法,水平突飞猛进,最终成为书法宗师。

两人再次相见已是二十年后,苏轼六十四岁,米芾五十岁。在游览金山时,有人请苏轼题词,苏轼却谦逊地表示“有元章在”,并称米芾的书法已经“青出于蓝”。米芾初时推辞,但随后感慨道:“端明真知我者也。”当然,这也是苏轼的自谦之词。论及书法功力之深,苏轼无疑更胜一筹。正如黄庭坚所言,苏轼的书法姿媚而瘦劲,笔圆韵胜,其文章与忠义之气贯日月,本朝善书者,当推苏轼为第一。

对于苏轼与米芾的书法,您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