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宋书法大家黄庭坚的纸本行书作品《苦笋赋》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黄庭坚晚年书法的精湛技艺,还蕴含了对生活细节的深刻感慨。
《苦笋赋》以苦笋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独特食材的喜爱。据悉,苦笋通常在每年的四五月份盛产,季节短暂,至六月便难觅其踪。许多人对苦笋的印象停留在其苦涩的口感上,但黄庭坚却对苦笋先苦后甘的独特风味情有独钟,尤其是其爽脆的口感。
在这幅作品中,黄庭坚不仅赞美了苦笋的美味,还为其辩护,反驳了世俗认为苦笋不可食用的荒谬观点。他引用李白的诗句“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作为结语,表达了自己即便不被众人理解,也要坚持享受苦笋之美的决心。这种对小众爱好的坚持,与现代人的某些生活态度不谋而合。
黄庭坚通过《苦笋赋》巧妙地将苦笋比喻为忠言和贤才,强调了那些表面不讨喜的事物可能隐藏着深层价值。这种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差异,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有人能透过表象看本质,而有人则随波逐流,相信传言。对此,黄庭坚认为不必强求所有人达成共识,自己懂得其中乐趣便足够。
这幅《苦笋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以纸本墨迹的形式流传至今。作品共11行,181字,落款为元符二年(1099年)。历经吴桢、安岐、陈定等人的精心收藏,它已成为书法界的瑰宝。从作品中可以看出,黄庭坚的笔法刚健有力,笔画间透露出洒脱不羁的气质。字的中心部分紧凑,而向外伸展的长笔画则显得开阔舒展,整体给人一种放纵飘逸、豪迈大气的感觉。
黄庭坚在这幅小行书中展现了他特有的“辐射式”结构特点,笔法中带着轻微的震颤感,显得生动活泼。虽然与大气磅礴的大幅作品相比,这幅作品多了几分小巧精致中的灵动韵味,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依然不容忽视。
对于黄庭坚的书法,有人偏爱其大字行书的波澜壮阔,而有人则更钟情于小行书的精巧灵动。无论如何,黄庭坚的《苦笋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欣赏其书法之美、品味其生活哲学的难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