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庆祝中瑞建交75周年,携“虚拟音乐厅”登陆中国
在庆祝中瑞建交75周年的系列活动中,享有百年声誉的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近日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呈现了一场音乐盛宴。此次演出不仅包括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春之祭》和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更引入了创新的“VR+古典乐”技术——“虚拟音乐厅”,为全球乐迷带来前所未有的音乐体验。
乐团团长史蒂夫·罗杰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虚拟音乐厅”这一创新举措旨在通过数字技术,打破地域限制,使古典音乐的魅力得以广泛传播。他强调,“‘虚拟音乐厅’让音乐跨越国界,听众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在这场音乐盛宴中,享受管弦乐的魅力。”
在体验“虚拟音乐厅”时,记者通过VR眼镜仿佛置身于日内瓦维多利亚音乐厅的舞台中央。四周环绕着世界一流的演奏家,指挥家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清晰可见,声音从各个方向传来,令人仿佛真的参与到了这场音乐演出中。乐团市场传播总监阿兰·施皮瑟介绍,“‘虚拟音乐厅’采用360度虚拟现实技术,通过6台摄像机和23支麦克风,捕捉并再现了音乐会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演奏者的呼吸、动作和情感变化。”
记者可以自由选择视角,无论是坐在指挥家旁边,还是弦乐组中间,甚至铜管乐器后方,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的魅力。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和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在“虚拟音乐厅”中呈现出令人震撼的音效和视觉体验。罗杰称,“这是一种情感黑科技,它搭建了观众与乐团之间的新桥梁,让数字技术更具人性。”
对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古典音乐的影响,乐团音乐与艺术总监、指挥家乔纳森·诺特表示,“在我的音乐生涯中,我见证了从老式录音机到CD光盘,再到互联网的变革。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改变了音乐的创作和呈现方式。然而,现场演出的魅力是无法替代的。管弦乐队的声音在耳边回荡,每一次表演都因演奏者的情绪而略有不同。”
诺特进一步指出,“‘虚拟音乐会’并不‘虚拟’,它只是增强现实。通过VR技术,听众同样能感受到指挥家和演奏者之间的能量流动。虽然虚拟体验令人兴奋,但亲临现场更能深刻体会那种灵魂交流的纯粹之美。”
施皮瑟强调,“虚拟音乐厅”技术不仅为无法亲临现场的乐迷提供了体验音乐会的机会,还激发了更多年轻人走进音乐厅的热情。许多年轻人表示,正是这次虚拟体验让他们决定亲自去感受现场音乐的魅力。
面对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的挑战,诺特表示,“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真实的情感始终是音乐的核心。人工智能创作的音乐可能缺乏人类作曲家的能量。音乐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能够传递情感、增进彼此的了解。”
施皮瑟总结道,“我们不应阻碍科技进步,但真实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是数字化技术无法替代的。与真实的人一起观看一场真正的演出,这种纯粹的情感体验是无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