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镜头下的时光印记:传统节庆,何处寻根?

   时间:2025-07-17 17:49 来源:天脉网作者:杨凌霄

在民俗摄影的世界里,每一次快门的按下都是一次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陕西榆林的土窑洞里,一位摄影师在腊八节几乎将相机掉入粥锅,却意外捕捉到了一张充满米香的朦胧照片。这次经历,正是民俗摄影日常的真实写照——既有机缘巧合的惊喜,也有手忙脚乱的小插曲。

提及民俗摄影,不得不提老李,这位退休十年、足迹遍布二十七个省份的“节庆追光者”。在贵州苗寨的泥地里,老李正全神贯注地拍摄姑娘们跳芦笙舞,他的装备虽显旧,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边拍摄边解说,银饰的舞动弧度、芦笙的节奏,都承载着老一辈传下来的讲究。

为了捕捉到最纯粹的民俗瞬间,老李总是愿意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努力。拍摄端午龙舟时,他会提前半个月在河滩蹲点,与船老大混熟以便登上船头;中秋祭月时,他会精确计算月亮升起的时间,同时警惕调皮孩童偷走供桌上的月饼。在江西婺源拍摄“打糍粑”时,老李更是为了捕捉石锤砸下的瞬间,在青石板上蹲守了整整两个小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李发现节庆习俗也在悄然变化。小年祭灶时,灶王爷像前的糖瓜从手工制作变成了超市里的现成品;山西社火中,老艺人扎的竹马虽布满补丁,却难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更钟情于电动灯笼的发光效果。老李将这些新旧交织的画面记录下来,认为这正是文化传承中的活力所在。

在民俗摄影中,老李特别注重抠细节。拍摄春节贴门神时,他会观察浆糊中是否掺有糯米,因为这关系到门神的粘贴牢固程度;重阳登高时,他会聚焦拐杖头的包浆,那是岁月磨砺的痕迹。在浙江拍摄冬至裹汤圆时,他注意到阿婆捏面团的手布满裂口,却能将每个汤圆捏得大小均匀,而她的孙女则使用模具压出卡通汤圆,祖孙俩的笑声在蒸汽中飘荡。

如今,老李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在拍摄后找老人聊天,记录下那些逐渐被人遗忘的“老讲究”。他担心再过些年,连“冬至要吃圆,来年赚大钱”这样的老话都无人知晓。镜头里的节庆或许会变,但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暖和智慧,老李希望能通过他的镜头得以传承。毕竟,每个传统节庆都是我们文化的根,而他正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些根在镜头里继续生根发芽。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