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手机成为孩子与家长间矛盾的焦点,亲子关系因手机使用不当而紧张。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避免沉迷其中,成为家长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数智时代,完全禁止孩子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并不现实。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即便在家中禁止,孩子仍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接触。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一味禁止,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目的,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禁止孩子玩手机往往演变成一场权力争夺,尤其对于个性较强的孩子。过度禁止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简单粗暴的惩罚措施,如砸、摔手机,没收手机等,更可能引发对立情绪。家长应有心理预期和包容度,采取更为艺术的教育方式。
禁止孩子玩手机反而成了一种诱惑。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表明,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好奇。当孩子被禁止接触手机时,反而会更加渴望得到它,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玩手机。
手机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孩子如何使用。手机为孩子的生活带来便利,获取的信息也并非全然无益。家长应关注孩子用手机做了什么,而非一味禁止。青少年玩手机的行为可分为被动消费、互动消费、沟通和内容创作四大类,其中多数行为是有益的。
真正需要避免的是短视频、小游戏等无意义的沉迷。这类软件上手容易,界面设计新颖,感官刺激强烈,一旦入坑便难以自拔。长期沉迷不仅影响学习,还可能对大脑功能造成损害,引发精神失常、神经衰弱等问题。
为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家长应教会孩子如何合理分配玩手机与学习的时间,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以下五个行动建议或许能助家长一臂之力:
1. 与孩子沟通,明确手机使用的价值观。引导孩子思考使用手机的目的、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自控策略。通过直击本质的问题,帮助孩子澄清手机使用的价值。
2. 制定家庭手机管理公约,建立信任关系。与孩子共同约定手机使用时间、无手机时间和区域等规则,并相互监督执行。信任是产生神奇效果的催化剂。
3. 与孩子一起用手机拍摄作品,促进亲子关系和创造力发展。选择有意义的主题,如自然风光、家庭活动和社区生活等,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
4. 关注手机以外的生活,扩大孩子的接触面。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如自然寻宝,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对生命的敬畏心。让孩子在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温度和力量。
5. 家长以身作则,不要时刻做低头族。孩子沉迷游戏行为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家长应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关爱孩子,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