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殿堂里,有一位舞者以她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才华,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她,就是上海歌舞团的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
朱洁静,一个与“吉祥之鸟”朱鹮有着不解之缘的舞者。朱鹮,这一曾濒临灭绝的鸟类,如今全球的所有个体均为20世纪后期在中国发现的7只朱鹮的后代。而朱洁静,则在舞台上以轻盈的脚步和灵动的舞姿,将朱鹮的“涉”“栖”“翔”等姿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展现出矜持、典雅、高贵之美。
在第三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终评舞台上,舞剧《朱鹮》惊艳亮相。这部作品中,朱洁静以其深厚的舞蹈功底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而此时的她,已经阔别舞剧舞台8个月之久,内心的情感如泉涌般亟待释放。
朱洁静的生活中,舞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在舞台上,即便不发一言,也能将表达力发挥到极致。她认为,每一部作品都是自己存在的印记,这些印记记录着她的人生轨迹,无需刻意选择。
然而,人生又怎能没有选择呢?早在1995年,朱洁静就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自幼接触舞蹈的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舞蹈之路。那一年,不到10岁的她独自前往上海报考舞蹈学校,从30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30名幸运儿之一。从此,她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艰辛的舞者之路。
舞蹈之路并非坦途,它充满了竞争与淘汰。朱洁静深知这一点,但她从未退缩。她认为,舞蹈是一种精神世界的感知,舞者不能活得太现实。从16岁进入东方青春舞蹈团成为职业舞者,到23岁成长为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她一步步坚实地走向舞蹈的巅峰。
在舞蹈的旷野中,朱洁静自由呼吸、不计回报、用尽全力向前冲。从《野斑马》到《霸王别姬》,再到《天边的红云》,她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角色,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然而,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跌倒与爬起。2009年,朱洁静在一次排练中膝盖髌骨错位、韧带严重拉伤,医生甚至告诉她“不能再跳舞”。面对这样的打击,她选择了高强度康复训练,奇迹般地重返舞台。
舞剧《朱鹮》的成功,再次证明了朱洁静的舞蹈才华。这部作品融合了中西舞蹈元素,展现了朱鹮的纤细与敏感,同时也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而朱洁静在剧中的表现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她踮起脚尖、轻盈起舞,将灵动舞步跳进了观众心里。
除了《朱鹮》,朱洁静还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塑造了“兰芬”这一平凡而伟大的角色。她以一把蒲扇为道具,扇风、掸灰、遮阳……不着痕迹地舞出了烟火气。这部作品成为了现象级舞剧,至今已演出700多场。朱洁静感恩舞蹈给予她的机会和平台,让她能够用自己的肢体去诠释美、传递美。
30多年来,朱洁静几乎天天早上回到练功房,从“脚板擦地”开始练起,用强大的韧性和定力去完成“台下十年功”。她形容这是用“疯子般的不断磨练”换来的舞台上转瞬即逝的光芒。她的努力和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2025年她成功摘得了梅花奖。
站在领奖台上,朱洁静感慨万千。她说:“舞蹈是我生命的全部,它治愈了我、成就了我。走过的路、摔过的跤、吃过的苦、流过的泪,都敌不过站上舞台的那一刻。那一刻,我整个人都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