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艺术界,孙伯翔先生被誉为书法领域的“魏碑泰斗”,他的艺术生涯不仅展现了深厚的传统功底,更是传统与创新完美结合的典范。近日,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徐展以其精湛的技艺,为孙伯翔先生绘制了一幅肖像画,以此向这位艺术大师致敬。
徐展表示,选择为孙伯翔先生绘制肖像,源于他对传统艺术精神的深深敬仰,以及对孙先生艺术风格与人格魅力的深深认同。孙伯翔先生以北碑为根基,却未止步于简单的模仿,而是追求“临碑非摹形,而求其神”的境界,将魏碑的金石之气升华为文华之韵,这种“以古为新”的艺术探索,为当代书法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肖像画中,徐展精心刻画了孙伯翔先生的面容,那宽厚沉稳的面容与谦和待人的风骨,与其艺术成就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徐展注重“以形写神”,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孙伯翔先生眼角微垂、眼尾细纹等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既展现了岁月的痕迹,又传达出孙先生眉目含笑的童真之态。
在创作过程中,徐展将孙伯翔先生的书法用笔融入绘画线条,勾勒衣纹时,以侧锋取势,笔触峻利而又不失圆润,形成了刚柔相济的节奏美感。这种笔法不仅体现了碑刻的力度,还融入了水墨的灵动,与孙伯翔先生“临碑非摹形,而求其神”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
徐展还分享了他在创作中的心得体会。他表示,通过为孙伯翔先生绘制肖像,他更深刻地理解了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的辩证关系。孙先生的肖像若仅止于形似,则显得过于浅显;唯有以笔墨追摹其精神,方能“以形写神”,展现出孙先生深厚的艺术底蕴和人格魅力。
作为天津美院的教师,徐展深感自身肩负着艺术“传承”的使命。他认为,孙伯翔先生的艺术之路是“以碑入帖,以帖化碑”的创造性实践,为当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肖像创作中,徐展以“计白当黑”的章法呼应孙先生“少即是多”的理念,通过留白表现人物的“虚空之境”,使画面更加富有意境和深度。
孙伯翔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更深深影响了徐展等年轻一代艺术家。徐展表示,孙先生“九十年风雨人生凝注笔墨”的艺术人格,成为他教学和创作的标杆。孙先生对艺术的执着、对传统的敬畏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给了他深刻的启示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