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小米SU7车祸事件后的首次发声,揭示了小米创办以来最艰难的时期。这场事故不仅震撼了小米,也让整个智能驾驶行业陷入了深刻的反思。四十天的沉默后,雷军终于站出来,面对由这起致命车祸引发的信任危机。
在此期间,智能驾驶行业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从“智能驾驶”更名为“辅助驾驶”,这一转变标志着行业态度的理性回归与冷静思考。
尽管智能驾驶的宣传热度有所减退,但市场的热情并未因此减退。根据中国电动车百人会的最新调查,大多数消费者愿意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付费,甚至有近三成的消费者愿意支付超过一万元的费用。这一趋势在购车时尤为明显,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在市场中的快速渗透。乘联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初的两个月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的装车率达到了66.3%,16万元以下市场的智驾装车率也呈现出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智能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电动化的加速。今年4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已超过燃油车,达到了51.5%。中国电动车百人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超过70%。
当前,智能驾驶行业正面临着冰与火的碰撞。一方面,行业在安全伦理上保持着理性的克制;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市场渗透率却在不断上升。在这种背景下,行业正在经历撕裂与重构,寻找新的平衡点。
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渗透已经成为车企销量增长的新“密码”。在价格战逐渐平息后,智能驾驶技术的下沉成为推动销量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一现象在新势力车企中尤为明显。去年,理想汽车曾长期占据新势力车企月销量排行榜的首位,但从今年开始,零跑汽车凭借搭载激光雷达车型的价格优势,成功夺得了月度销量冠军。
零跑B10将搭载激光雷达车型的价格拉低至11.98万元,较同类车型低三万元以上,成为其销量的重要支撑。小鹏汽车同样凭借将高阶智能驾驶下探至16万元以下的MONA M03车型,实现了销量的快速增长。而理想汽车则因主打“沙发彩电冰箱”的策略,在4月的销量排名中退居第三。
在上海车展上,智能驾驶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各个价格区间。为了夺回销量冠军,理想汽车对其主力车型L6进行了焕新,开始将智驾能力下沉,起售价进入25万元区间,并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奇瑞和五菱等车企也推出了搭载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型,进一步丰富了市场选择。
当前,智能驾驶市场基本形成了Momenta、华为和车企自研三大模式并存的市场格局。Momenta作为“第三方”供应商,以其灵活的方案适配服务各大整车厂,占据了城市NOA供应链市场的主导地位。华为则主张垂直整合,提供全套智慧出行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小鹏汽车等车企选择自研,而更多车企则采取自研与合作的“两条腿走路”策略。
传统全球零部件巨头在智能驾驶领域并未挤进第一梯队,而当“安全”重回行业发展的首位时,这些传统巨头似乎看到了新的机遇。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表示,博世在L1和L2级辅助驾驶上曾处于领先地位,而在L2或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方面,仍在追赶阶段。但博世希望继续在城区辅助驾驶上占有一席之地,并推出了基于端到端模型的解决方案。
合资车企也开始积极拥抱中国本土智驾供应商,凭借严谨的开发流程与体系,将“安全”作为其在智驾领域的竞争底气。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薛海涛表示,除了使用Momenta系统外,还增加了许多冗余安全设计,以确保造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