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一次文化论坛上,多位专家就AI技术在影视表演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进行了深入探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虚拟拍摄和AI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影视行业的运作模式。
据专家介绍,虚拟拍摄技术使得制作团队在拍摄前就能实时预演重要片段,从而帮助演员更好地理解导演的视觉效果需求。AI技术则进一步推动了角色特效的创新,如“角色减龄”、“数字复活”和“AI换脸”等,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电影《流浪地球2》和剧集《异人之下》便是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案例。
然而,尽管技术强大,但专家们一致认为AI无法完全取代真人表演。AI驱动的表演在情感传达和细微表情处理上仍显不足,这主要是因为AI主要依赖于对海量视频素材的模式化学习,难以达到真人的自然度和精确度。例如,在大银幕上,AI表演常表现为眼神涣散、面部表情单一、肢体动作僵硬,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AI技术也无法再现多样的表演风格。演员在表演时可以根据自身风格调整台词节奏、动作幅度和情感表达力度,从而影响叙事节奏的变化。而AI在模拟表演时则容易陷入机械化、模式化的套路,缺乏即兴发挥和个性化的表现。
专家们还指出,观众心理上的“恐怖谷效应”也是AI表演难以克服的障碍。当AI驱动的表演与真人在外表、动作上高度相似时,观众会在潜意识中将其视为“人”,从而建立情感联系。然而,一旦相似程度达到特定阈值,人类的反应会突然变得极其反感,哪怕这种表演与真人只有一点点差别。这种现象解释了为何观众对追求逼真感的形象和表演更为挑剔。
面对这些挑战,专家们建议影视从业者应积极探索技术如何更好地辅助表演创作。一方面,应确立创作者在影视表演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创作者保持原创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应结合故事情境需要,准确把握观众的真实情感需求,避免陷入“恐怖谷效应”。同时,还应持续探索技术在表演领域的发展空间,将技术转化为能触达人心的艺术表达。
论坛上,专家们还就未来AI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他们认为,尽管AI技术目前主要解决的是影视创作的“下限”问题,如降低制作成本、提高制作效率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AI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挖掘技术潜能和理清技术逻辑,创作者可以进一步释放人的创造力,使技术成为影视表演艺术的一种新要素。
在谈及如何平衡人文精神和技术进步时,专家们强调应守护人文精神的底线,同时积极拥抱技术进步。正如机械革命对手工时代的革新一样,人工智能也将成为划时代的重要媒介。与其恐惧未知,不如以开拓者的姿态探索未知疆域,将技术演进转化为艺术创新的新动能。
此次论坛不仅为影视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也为未来AI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应用指明了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影视表演将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