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战新篇章:百度阿里竞逐MCP协议,谁将主导AI未来生态?

   时间:2025-05-09 21:49 来源:天脉网作者:顾青青

近期,“模型上下文协议”(MCP)在科技圈内迅速走红,成为各大企业竞相布局的关键领域。

百度率先从C端市场入手,其“心响”应用借助MCP协议,实现了多种AI模型与外部工具的整合。同时,百度地图也宣布了对MCP接口的支持。阿里云百炼平台紧随其后,推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MCP服务,并在支付宝等应用中集成了MCP协议,使得AI工具能够一键调用。值得注意的是,4月29日,阿里开源的Qwen3系列模型同样宣布支持MCP协议。

这一波热潮的背后,国内外科技巨头如Anthropic、OpenAI、谷歌,以及国内的百度、阿里、字节等,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表面上看,这些企业似乎是在为AI Agent的落地扫清“最后一公里”的障碍,试图统一行业标准,提升Agent调用工具的能力。然而,更深层次的是,这些企业对未成熟行业定义权的争夺。

事实上,除了开源的MCP外,OpenAI、谷歌等公司均有自己的Agent调用工具标准。选择Anthropic构建的MCP,并非意味着对其地位的绝对认可,而是在开源的基础上,各方暂时达成一致,共同迅速扩大生态伙伴圈。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MCP可以视为AI Agent落地的重要一环。随着标准共识的达成,大规模Agent应用的落地将成为可能。届时,Agent应用领域的竞争,将演变为大厂生态之间的较量。

独立Agent应用的开发者面临着成本和被头部公司覆盖的双重压力,被集成到大厂Agent应用生态中或许将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选择。这将使得大厂从定义到筛选都拥有更大的权力。生态越完备,数据壁垒越高,大厂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就越大。

有技术人员指出,MCP本质上为模型和外部工具之间提供了一个标准和高效的连接方式。但MCP并非构建服务的必选项,即使没有MCP,通过Function Call和现有的工具调参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然而,统一的标准协议对于大厂在行业中的话语权至关重要。

一位刚开放MCP服务的公司负责人表示,在MCP出现之前,客户想要深度使用AI产品功能,通常只能选择SaaS工具。但对于具有行业专业知识的客户来说,通用SaaS往往缺乏深度能力。现在,推出MCP服务后,只需一个支持标准MCP协议的Agent,就能快速接入到产品平台,既省时又省力省钱。

百度智能体业务首席架构师、心响APP负责人黄际洲透露,心响既支持外部MCP接入,也有自己的独立协议。目前,心响已经接入了十个智能体,包括百度系文库AI绘本功能以及外部健康等功能。这些案例表明,MCP的落地效果与技术无关,而是受到技术之外因素的影响。

阿里云百炼平台云部署的MCP Server数量已达到31个,涵盖了地图、文生图、搜索等功能,均属于阿里生态。大厂在其中既承担集成者的角色,也承担被集成的角色。一方面,他们输送自己成熟的MCP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在生态中集成外来的第三方能力,与之互为补充。

接入MCP后,相当于拥有了“原子化”的能力,可以随意组合嵌入到业务流中。例如,开发者可以通过“支付宝MCP Server”接入收单支付功能,打通AI应用的支付渠道,解决智能体“能对话不能收钱”的痛点。

AI Agent应用产品的前景广阔。百度近期推出的“心响”与之前的Manus类似,都是探索通用Agent产品的尝试。从产品形态上看,AI助手已经从过去的你问我答转变为直接完成任务并交付成果。现在的Agent产品可以直接给出最终成品,大大提高了效率。

黄际洲认为,MCP协议在调用多智能体协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像一把钥匙,让接入变得更加简单。然而,目前业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贡献者太少,背后的成本太大。平摊成本的一个有效方法是构建生态,各家都开放MCP后,壁垒在于能否把商业模型跑通。

关于Agent应用的商业化方向,目前大概率还是流量和广告。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现在的Agent应用机制决定的。例如,在旅游攻略案例中,搜索出现的餐厅排名、飞机价格排名等筛选权,都掌握在大厂手中。通过广告营销提高排名顺序,或者用户购买免广、竞价服务来提升使用体验,都是潜在的盈利模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