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全新的概念——“智能体互联网”正悄然兴起,为普通人参与这场技术革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久前,一篇探讨MCP(多智能体通信协议)的文章在业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其中一位读者的留言引人深思: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普通人如何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的确,随着大模型的火爆,Prompt(提示词)技术成为了AI领域的热门话题。无论是运营、产品、工程师还是自由职业者,都在积极学习如何更好地使用Prompt来调教AI模型,如DeepSeek、ChatGPT等。然而,随着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仅仅掌握Prompt技术可能已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求。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围绕着“单个AI模型”的优化和Prompt设计展开了大量工作。但进入2025年,一个新的范式正在逐渐显现:多个智能体之间开始能够通信、协作和相互调度,形成了一个全新的“Agent协作网络”。这一变化意味着,未来的AI从业者将不再仅仅是会调模型的人,而是需要具备组织AI协作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现有的技能体系可能会逐渐失效呢?首先,Prompt技术虽然重要,但它更多地是作为人机接口存在,而非智能体之间协作的基础。随着智能体生态的逐步形成,Agent之间的通信将更多地依赖于结构化意图协议、函数调用DSL和任务链图谱。其次,框架搭建能力也可能很快被平台模板所取代。目前,各大平台正在积极推动低代码模块的发展,使得智能体网络的搭建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最后,模型部署与工具接入也不再是技术壁垒,而是成为了基础服务。这些变化都在预示着,AI世界的风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面对这一范式变化,智能体正在重塑AI从业者的角色边界。从过去的Prompt工匠到现在的意图架构师,从业者需要更多地关注智能体之间的意图表达和任务划分。同时,从Agent使用者转变为Agent组织者,要求从业者具备搭建和管理智能体网络的能力。从工具工程师到Agent能力发布者的转变,也使得从业者需要将自己的工具服务注册为智能体能力节点,并接入更大的智能体网络。
那么,对于普通AI从业者来说,如何找到下一个入场点呢?针对不同岗位的从业者,转型路径也有所不同。对于工程类岗位人员来说,可以从模型调度者转变为智能体系统工程师,学习Agent框架底层原理和MCP/A2A协议结构。对于项目运营和实施类人员来说,可以从AI使用者转变为智能体协作设计师,学习如何将人类业务需求拆分成多Agent意图和角色。而对于产品与创业方向的人员来说,则可以从AI功能堆砌者转变为智能体生态构建者,学会构建服务化Agent并参与制定智能体之间沟通的规则和标准。
这场革命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已经逐步变得可落地。国内外围绕智能体协议与系统构建已经形成了两大方向。在海外,谷歌主导的A2A协议和Anthropic等主推的MCP协议正在搭建通用智能体协作层。而在国内,阿里巴巴、腾讯云和字节跳动等平台也在积极布局智能体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推出了一系列平台和工具,使得开发者、运营、产品和创业者都有机会上手实践。
总的来说,智能体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它正在悄然改变着AI世界的格局。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在这场技术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