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OpenAI引领的人工智能(AI)热潮席卷全球,众多国内外AI企业纷纷涌入资本视野,成功吸引了大量融资。然而,尽管投资者对AI企业的热情高涨,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却普遍堪忧。
AI企业的生存法则似乎变得愈发严苛。即便是拥有中科院背景的云从科技,这一曾与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并称为“AI四小龙”的老牌企业,近期也遭遇了裁员潮和高管降薪的困境。云从科技的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营收大幅下滑36.69%,至3.98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6.96亿元,同比扩大8.12%。公司人员规模显著缩减,从2023年的801人减少至2024年的453人,核心研发人员更是从467人降至239人,其中包括三大核心技术人员之一的AI平台负责人张岭的离职。云从科技董事长、总经理周曦的年薪也减少了7.46万元。
云从科技的遭遇并非个例。同样位列“AI四小龙”的商汤科技,已连续亏损十年,2018年至2024年间累计亏损高达546亿元,2024年下半年裁员超过千人。依图科技和旷视科技同样面临营收增长不达预期、亏损扩大、裁员、分公司关停等问题。行业领头羊OpenAI的财务状况同样不容乐观,亏损持续扩大,尽管有软银等机构的持续投资,但OpenAI CEO Sam Altman近期宣布放弃重组为营利性公司的计划,转而将营利性子公司转变为非营利性母公司控制的公益公司。
AI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得不斥巨资购买芯片、数据和建设算力中心,投入成本不断攀升。然而,营收增长却远未跟上投入的步伐。AI四小龙由于底蕴相对薄弱,已进入开源节流阶段,甚至不得不削减研发经费。云从科技2024年的研发人员大幅裁员,研发费用降低了18.27%。同时,大模型开源成为常态,进一步压缩了AI企业的盈利空间。
面对盈利难题,AI企业纷纷寻求破局之道。提高垂域AI的能力和可靠性、推广AI硬件成为企业眼中的可行方案。例如,百川智能聚焦金融和医疗领域,阿里巴巴通过通义灵码布局AI编程,云从科技在金融、能源、工业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有所建树。在医疗和教育领域,AI大模型展现出巨大的潜力。AI医疗大模型可以辅助诊断病情,提供就医和用药建议,缓解医疗资源紧张问题;AI教育大模型则能够根据个人情况提供一对一辅导学习。
然而,垂域AI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大量专业数据用于训练的垂域AI,在数据量不足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的AI幻觉。因此,AI企业仍需投入资金购买专业数据和提高算力,以提升垂域AI的可靠性。广告植入也成为AI企业探索的盈利方式之一,但过早加入广告可能引发用户反感,需等待行业形成头部化后再考虑。
AI行业的泡沫正在加速破裂,行业头部化趋势愈发明显。实力不足的AI企业将面临淘汰风险,大量企业倒闭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与此同时,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凭借财力、技术实力和人才优势,在AI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云从科技、商汤科技等AI四小龙则需要进一步融资以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