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盛况空前,中国汽车市场步入“变革时代”
上海车展如约而至,成为观察中国汽车市场风云变幻的重要窗口。当前的中国车市,用“错综复杂”来形容最为贴切。一方面,汽车销量持续攀升,自主品牌加速崛起,智能化、电动化技术日新月异;另一方面,不少车企面临利润困境,合资品牌开始奋力反击,新技术带来的争议和事故频发。
在这场“变革时代”中,汽车行业参与者们既加快创新步伐,提升技术与产品实力,又积极寻求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车展上的100余款新车和各类发布会,正是这一变革的生动写照。
自主品牌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乘着新能源时代的东风,自主品牌终于摆脱了“大而不强”的标签,在中高端市场逐渐站稳脚跟。数据显示,2024年自主品牌汽车在30万-50万价格区间的市占率已达41.8%,50万-70万区间为34.6%,甚至在百万级以上市场也占据了8%的份额。这一趋势在本次车展中得以充分体现,自主品牌展车名单中,高端甚至旗舰车型比比皆是。
问界M8、享界S9增程版、乐道L90、昊铂HL、领克900、深蓝S09等售价在30万-40万级的车型,以及极氪9X、仰望U8L、尊界S800等百万级别车型纷纷亮相。这些车型凭借不断提升的技术实力和创新动力,赢得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例如,问界M8不仅搭载全套华为智能化技术,还实现了车门冗余设计;享界S9增程版则配备了4颗激光雷达,进一步提高了辅助驾驶的安全冗余。深蓝S09、传祺向往S9、新款岚图Free等车型也搭载了华为技术,展现了华为在国产中高端市场的强大影响力。
除了华为技术外,其他车企也各有千秋。广汽昊铂HL搭载了自研的ADiGO辅助驾驶系统,领克900则首搭英伟达Thor智驾芯片,并在算力方面领先同级。乐道L90则主打“空间牌”,拥有巨大前备箱,解决了增程式及插混车型储物空间小的痛点。
在百万级赛道,自主品牌同样表现出色。极氪9X首次公开亮相,将量产车的智驾硬件配置提升至新高度,采用双Thor芯片+5激光雷达的组合,并支持900V高压平台和6C充电。
自主品牌的个性化产品也百花齐放。吉利的电动化越野“方盒子”银河战舰、配备车载无人机的方程豹钛3、搭载最新云辇-M的电动超跑腾势Z等新车,展现了自主品牌的多元化发展。
合资品牌加速“本土化”进程
面对自主品牌市占率的快速攀升,合资品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不失去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合资品牌纷纷放低姿态,加速“本土化”进程,将更多技术主导权交给中方企业,并更深度融入中国汽车产业链。
本次车展上,BBA等传统德系豪华品牌展示了各自最新的产品和规划。奥迪不仅首次开启“双车战略”,还带来了与华为深度合作的多款新车;奔驰发布了全新电动化平台的首款车型CLA L;宝马则展示了与阿里深度合作的最新成果。
奥迪A5L作为换代更名后的车型,将由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分别生产,并搭载华为辅助驾驶系统,开创了合资豪华品牌推行“双车战略”的先例。全新奥迪A6L e-tron则基于纯电平台PPE研发而来,同样搭载华为辅助驾驶系统,并支持800V平台,续航超过700km。
上汽和奥迪联手打造的独立品牌AUDI也发布了首款量产车AUDI E5 Sportback,并与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共同打造全新智驾方案。奔驰的CLA L则采用纯视觉辅助驾驶方案,可实现全场景辅助驾驶功能,并支持800V平台。
日系品牌同样在加速加码本土化。日产发布首款由中国团队自主研发的车型日产N7,开始了从“全球车本地改”到“中国研发,全球输出”的转变。丰田则官宣将在中国推出RCE体制,由中国人担任部分重点车型的首席工程师。本田则持续加深与中国公司的合作。
日产N7作为面向中国市场的纯电家轿,从设计、配置、技术等方面都深入融合了“中国特色”,并与Momenta合作开发了辅助驾驶系统。丰田则喊出“立全球,更中国”的口号,并推出RCE体制,体现了在中国市场的改革决心。
除了上述品牌,大众、雷克萨斯、现代等众多合资品牌也在本次车展中展现出对中国市场的空前重视。
智驾宣传“沉稳”背后,技术发展不停歇
随着工信部对智能驾驶宣传话术的监管加强,各大车企和智驾供应商纷纷调整宣传策略。本次车展上,多家参展商连夜修改宣传话术,车企领导的讲话也明显更加“沉稳”,“辅助驾驶”和“安全”成为高频词汇。
尽管宣传口风有所变化,但相关技术的发展却未因此停滞。地平线发布了最新的L2级城区辅助驾驶HSD和征程6计算方案,并收获了多方的合作订单。理想、轻舟智航等企业也纷纷采用地平线的技术方案。
激光雷达作为辅助驾驶的重要硬件,在本次车展中也备受瞩目。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分别发布了新一代车规级激光雷达和真192线车载数字化激光雷达,展现了激光雷达技术的最新进展。
电动化技术迭代,续航焦虑逐步缓解
与智能化技术同步迭代的,还有电动化技术。本次车展上,800V超充技术几乎成了标配。比亚迪、极氪、华为等企业纷纷推出全新超充技术,展现了电动化技术的全面进步。
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基于1000V全域高压架构,可在5分钟内增加超400km续航。华为的业界首个全液冷兆瓦级超充解决方案,峰值功率达1.5MW,实现每分钟补能20kWh的行业新高度。极氪的V4极充桩,单枪峰值功率达1.3MW,成为行业单体功率最大的充电站。
电池方面,宁德时代发布了骁遥双核电池、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和全球首款大规模量产的钠离子电池——钠新电池。这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能量密度和充电倍率,还有效降低了对锂资源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