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吴艳教授,在新学期伊始便投入到繁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她长期致力于挖掘地方戏曲的当代价值,并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模式。

吴艳的研究视野涵盖民族音乐学、戏曲音乐及跨文化音乐教育等多个领域。她将南京这座"六朝古都"视为天然的研究场域:"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活跃的艺术生态,为传统音乐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这种认知驱动着她不断突破学术边界,在音乐本体的技术分析之外,更关注音乐行为的社会文化意义。"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社会关系的映射。"她这样阐释自己的研究理念。
在国家级非遗项目淮剧的研究中,吴艳开创性地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构建戏曲传播的数字地图,她揭示出淮剧班社分布与方言区域、水系网络的深层关联。这项持续十余年的研究,形成了包括专著、译著及30余篇学术论文的成果体系。其中《基于GIS的淮剧地理分布和流变研究》等项目,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吴艳独创"沉浸式"教学方法。她要求学生在夫子庙、甘熙故居等文化地标开展田野调查,从声音特征、演出语境、社会功能三个维度解析音乐现象。这种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催生了《民营淮剧团的生存智慧》等创新研究。学生杨雨欣回忆:"吴老师带我们跟踪民营剧团三年,见证了他们如何通过调整演出时长、改编唱腔来适应不同观众群体。"
针对传统戏曲观众老龄化问题,吴艳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何岩等学生提出的"Z世代戏曲接受障碍与破圈策略",正是这种教学理念的直接成果。"当学生发现游戏《黑神话:悟空》采用陕北说书推动剧情时,他们开始重新思考传统音乐的当代价值。"吴艳认为,这种认知转变比单纯的技术训练更为重要。

作为音乐通识教育的倡导者,吴艳长期面向全校开设传统音乐讲座。她用"散文朗诵"比喻散板节奏,以"律诗格律"解释板腔体结构,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语言。当遇到"传统音乐过时"的质疑时,她会列举国风音乐、影视配乐中的创新应用。"在《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中,学生不仅学会分析旋律,更理解了音乐如何承载文化记忆。"
这种教育理念收获了意外成果。有学生在讲座后尝试用电子音乐软件重构昆曲唱腔,这种跨媒介创作让吴艳看到传统音乐活态传承的新可能。"当年轻人主动成为文化传承的节点,音乐基因就能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她认为,这种自发性的文化实践,远比强制性的保护措施更具生命力。

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之间,吴艳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她主持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既关注淮剧等传统剧种的数字化保护,也探索音乐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这种双重使命感,驱动着她不断拓展研究边界。"每场田野调查都是文化对话,每次教学相长都是知识再生。"这种认知,让她的学术生涯始终保持着创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