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佾舞“走下高台”入社区,深圳南山如何舞出文明新风尚?

   时间:2025-09-12 16:14 来源:天脉网作者:任飞扬

在深圳南山区,一项承载着千年中华礼乐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佾舞,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社区生活,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的“文明纽带”。作为佾舞非遗的核心传承地,这里通过“佾舞进社区”“礼归华夏”等系列活动,打破了这项古老艺术“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构建起“传统活化—社区凝聚—文明提升”的良性循环。

佾舞的当代生命力,不仅藏于经书典籍或宫廷庙堂,更在于它能否走进民众日常。在南山,一支由社区居民组成的佾舞非遗文化志愿者分队,正以“千年礼乐复刻者”与“文化传承摆渡人”的双重身份,推动这项古老艺术从“庙堂”走向“社区”。他们身着宽袍广袖的佾舞装束时,一招一式尽显西周礼制的规整;换上红马甲后,又带着佾舞走进广场、学校与敬老院,让传统礼乐成为滋养大众精神的“文化养分”。

这支队伍的诞生,源于2021年佾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游锦亮(米泥)面向社会开设的公益班。学员们对佾舞的热爱近乎“执拗”:为校准“揖礼”的45度躬身,有人对着镜子反复比量;为让“举龠翟”的动作更显庄重,排练室的灯光常亮至深夜。正是这份热忱,让杨玲、徐湘等学员主动牵头,带领大家加入南山区文化志愿者队伍。从筹建到正式成立,分队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成立至今,志愿者们坚持“边学习、边服务”:在社区展演时,引得居民围拢模仿;进校园教学时,孩子们学得笑容灿烂;到敬老院慰问时,老人们的掌声盖过音乐声。他们的足迹已遍布深圳20多个社区、学校与敬老院,360余场活动织就了佾舞的传承网络;12000多小时的公益服务里,藏着5000人次报名学习的热情,更藏着老人们日历上“佾舞志愿者到访”的专属标注。一位养老院的奶奶曾攥着志愿者的手说:“每月都盼你们来,你们把老祖宗的温厚带了来,看你们演出我们心里暖暖的。”

佾舞的传承路径,在南山找到了独特的当代答案。回溯历史,这项起源于西周、服务于宗庙祭祀与朝会大典的“国家礼制”,骨子里却蕴含着“广场性”“群体性”的基因,恰好契合了当今时代的文化需求。2020年,游锦亮带领团队以“民生微实事”项目为切入点,在前海社区“清风亭”广场开启佾舞教学。他们将《礼归华夏》《华夏厚土》等原创作品改编为适合社区居民参与的广场舞,让“执龠翟、行礼仪”的古老场景,变成了退休阿姨、社区大叔都能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

“佾舞非遗的当代传承,关键是要树立‘承而恭传’的理念。”游锦亮说,“今天的社区广场,是佾舞最好的展示平台之一。”这种“生活化传承”既严格遵循动作规范与核心要领,又简化了复杂仪轨,让普通居民也能轻松学习。从前海社区的实践来看,佾舞广场舞吸引了大量居民参与,实现了“从文化活动到家庭文化”的深度渗透。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佾舞以“群体性舞蹈+礼仪性教育”的双重属性,成为构建社区关系的重要纽带。游锦亮认为:“邻里见面时相互行个礼问声好,社区里的人情味就会特别浓。这种礼乐教学实践,本质上是对礼乐传统的现代转化。古代用礼乐规范社会秩序,今天的社区同样需要这样的‘软约束’。”2021年,“佾舞进社区”项目获评民生微实事优秀项目,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将中华礼乐文化转化为社区治理的“软实力”。

如果说日常教学是佾舞服务社区的积累,那么“深圳·南山‘礼归华夏’社区文化系列活动”则是展示文化自信的“大平台”。自2023年起,这一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年,在南头古城、四海公园等地标开展12场,融合非遗展演、红色文化表演等多元形式,成为南山社区文化的一张“名片”。

2023年首届活动上,200余名社区群众演员演绎的《礼归华夏》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合唱,让“传统礼乐”与“时代精神”完成了一次动人的对话;2024年第二届首场活动在南头古城举办,现场吸引了2000多名观众驻足观看,79岁的老爷爷即兴朗诵《红船》,华侨城小学古阮社团的孩子们同台演奏,银发与稚嫩脸庞随旋律辉映,文化传承的特质格外鲜明;2025年第三届更纳入国际交流板块,外国友人跟着演员同唱中国歌、学习佾舞,让这项千年文化成为向世界展示南山社区文明的窗口。

作为系列活动的总导演,游锦亮强调:“我们要让社区居民成为文化的主角——在编排时讨论动作细节,在排练时互相鼓励,在演出时共同绽放。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会自然而然地理解‘什么是礼’‘什么是美’,这种认同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袁禾参与活动后评价:“深圳南山‘礼归华夏’社区文化系列的实践,让佾舞从‘小众遗产’变成了‘大众文化’,这种转化本身,就是对文化传承最生动的诠释。”

佾舞在深圳南山的蓬勃生长,离不开关键人物游锦亮的推动。这位曾荣获“全国金融保险行业劳动模范”的金融高管,因2009年一份族谱中“先祖为佾生”的记载,与佾舞结下缘分。为支撑佾舞的探寻与保护,她甚至变卖房产收集史料、还原文化。从学术研究到社区普及,她的转型轨迹恰是佾舞“从学术到社区”的微观缩影。

在传承中,游锦亮融入了金融领域的“系统思维”:通过“公益教学+系列活动+学术研究”的三维模式,让佾舞在社区实现“可持续传承”。她提出的佾舞广场舞四个目标——让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悦、思想更智慧、社区更和谐,精准击中了社区文化的核心需求,也让佾舞成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文化载体”。“深圳的包容与创新,给了佾舞这项古老的非遗传承‘试错’和‘生长’的空间。”游锦亮说,“我只是想搭建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梁,让它们在深圳南山好好相遇。”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