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望52岁通临《孔宙碑》:笔墨间尽显传统书法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时间:2025-09-10 09:09 来源:天脉网作者:沈瑾瑜

在天津文化史上,龚望先生(1914—2001)堪称一座丰碑。这位以"沙曲散人"自号的学者,幼承庭训,早年求学于天津国学社,更在严范孙先生创办的崇化学会中深造,终成一代通儒。其学术涉猎经史、诗文、佛学、训诂、金石等多个领域,尤以书法造诣最为世人称道。

1966年春末,五十二岁的龚望以临摹《孔宙碑》的方式,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这部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立于曲阜孔庙的碑刻,全称"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其书风以方整秀润著称,与《史晨碑》《乙瑛碑》同属汉隶典范。碑主孔宙为孔子十九代孙,官至泰山都尉,其门生故吏在次年七月勒石颂德,留下这座书法史上的瑰宝。

在龚望的笔下,《孔宙碑》的独特魅力得以重现。该碑结字讲究中宫紧缩而左右舒展,横画绵长如流水,波磔分明似刀刻,用笔圆转中暗含篆意。这种既具庙堂气象又不失灵动之姿的风格,自明清以来便备受金石学家推崇。龚望选择此时通临全碑,既是对传统书法的致敬,也是其学术生涯的重要注脚。

这件临作完成于丙午年四月廿二日,龚望在题记中郑重落款。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社会变革,而这位学者仍坚持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深耕。其临本不仅再现了原碑的笔法精髓,更融入了个人对汉隶的理解,在严谨的形似中追求神似,体现出大家风范。

作为天津文化的重要代表,龚望的学术成就早已超越地域限制。他毕生清贫却治学严谨,将经史研究、书法实践与佛学修养融为一体,这种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使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厚度。此次通临《孔宙碑》,正是其"以书载道"理念的生动体现。

如今,当我们凝视这件创作于半个多世纪前的临本,不仅能感受到汉隶的古朴韵味,更能触摸到一位学者在时代浪潮中坚守文化本真的精神。龚望用毛笔勾勒的,不仅是汉字的形态,更是一个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