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名为《2025年AI硬件出海人才白皮书》的报告引发行业关注。该报告深入剖析了AI硬件领域的发展脉络、市场格局、人才生态以及出海战略,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全面的参考依据。
AI硬件作为集成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设备,已从传统硬件阶段逐步演进至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第三代产品。其应用场景广泛覆盖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自2023年起,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华为、小米等头部企业纷纷将大模型技术融入终端设备,推动产品智能化升级。政策层面,中国通过购新补贴、数字化转型专项方案等措施,为AI硬件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驱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因素包括算力需求爆发、技术迭代加速、政策红利释放以及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然而,算力能效瓶颈、标准体系不统一、数据隐私安全等问题仍待解决。未来,硬件性能提升、边缘计算深化、品类创新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例如,雷鸟创新AI眼镜在海外部分地区市占率突破40%,彰显中国企业在技术输出与市场拓展方面的实力。
出海战略方面,中国AI硬件企业依托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与用户体验优化能力,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渠道,成功打入欧美、日韩等市场。2025年第二季度,行业融资活跃度显著提升,但文化差异、数据合规、国际竞争加剧等挑战仍需应对。报告指出,未来企业将更注重与AI应用的协同发展,并聚焦细分赛道以构建差异化优势。
从产业链视角看,上游涵盖AI芯片、传感器等核心组件,中游包括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等终端产品,下游则延伸至医疗、教育、工业等多领域。市场规模方面,2018-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7.51%,预计2024-2028年将提升至14.35%,智能家居与智能穿戴设备占据主导地位。
人才生态方面,行业人才集中分布于广东、江苏等制造业强省,上海、广东的招聘需求占比领先。招聘流程呈现高效化与严格化并存的特点,IT技术研发、销售、生产制造岗位需求旺盛。薪资水平呈现地域分化,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当前,人才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未来需通过优化培养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缓解供需矛盾。
报告还列举了科大讯飞、龙旗科技、华勤技术、歌尔股份等代表企业的实践案例。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例如科大讯飞在语音交互领域的深耕、歌尔股份在声学组件上的技术突破,均推动了行业整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