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开发者:在AI浪潮中,他们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时间:2025-09-05 17:53 来源:天脉网作者:沈如风

智能体热潮席卷科技圈,低代码平台成开发新宠

近年来,智能体已成为科技领域的热门赛道,吸引了无数创业者与开发者涌入。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平台的兴起,更是将原本复杂的编程与模型调整流程,简化为如同搭积木般的拖拽操作,使得智能体的开发门槛大幅降低。

这股热潮不仅吸引了资深程序员、高中生,就连心理咨询师等非传统开发者也纷纷加入,试图通过开发智能体来实现盈利。然而,喧嚣过后,第一批智能体开发者的生存状况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国内外开发者生态差异显著,国内草根开发者崛起

与海外开发者相比,国内智能体开发者的生存模式显得更为复杂。在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的发布会上,我们常能听到“一人开发800个智能体”的创业神话,而海外开发者也常能通过通用工具的订阅费获得可观的收入。然而,在国内,智能体开发者的群体却呈现出草根化的趋势。

过去一年多以来,大量非传统开发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大多没有专业的编程能力,仅凭创意和低代码平台就能开发出实用的智能体产品,甚至获奖盈利。例如,百度联合英伟达举办的智能体创新大赛总冠军晓晓,原本只是一名情感答主,失业后她利用低代码平台开发出情感咨询智能体,成功实现了职业转型。

国内智能体开发者群体多元化,创意价值凸显

国内智能体开发者的群体多元化不仅体现在职业背景上,还体现在年龄跨度上。从9岁的小学生到51岁的退休教师,都有开发者涉足智能体领域。这一独特现象的背后,是国内低代码和无代码开发平台的普及与内卷,使得技术门槛大幅降低,为更多人提供了开发智能体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国内庞大的细分需求为草根开发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代码平台将技术能力封装成现成模块,开发者无需关注底层逻辑,只需聚焦解决问题。例如,法律咨询、育儿知识分享、医院导诊等场景,都成为了草根开发者施展才华的领域。

商业变现难题困扰国内智能体开发者

尽管国内智能体开发者群体多元化且创意无限,但商业变现却成为了一个难题。与海外同行相比,国内智能体开发者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例如,晓晓开发的情感咨询智能体虽然带来了稳定收入,但每月仅3000元左右。而更多智能体还处于免费或极低订阅费的状态。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国内独特的付费环境。C端用户对工具类智能体的付费意愿较低,导致智能体的商业冷启动周期长。而B端市场则被大型企业和模厂垄断,个人开发者难以撼动。草根开发者的泛滥也导致了同类智能体的泛滥和收入暴跌。

国内开发者探索务实生存路径,小而散需求成突破口

面对商业变现的难题,国内开发者走出了一条更务实的生存路径。他们依靠小而散的需求拼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一方面,他们抱紧大互联网平台的生态,将智能体嵌入成熟生态中赚钱;另一方面,他们专注于巨头看不上的垂类小场景,提供定制化服务。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