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迪士尼真人版电影《白雪公主》全球公映,却遭遇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打击。这部耗资2.7亿美元的大制作,目前全球票房仅达到2亿美元,同时在IMDb上的评分低至1.6分,引发广泛讨论。
自2010年《爱丽丝梦游仙境》大获成功以来,迪士尼开启了一系列真人版动画电影翻拍计划。这些作品如《沉睡魔咒》《灰姑娘》《美女与野兽》等,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同时加入现代元素,一度受到观众好评。然而,近年来这一策略似乎逐渐失效,《花木兰》因文化误读遭遇挫折,《木偶奇遇记》直接跳过院线转向流媒体,《小美人鱼》则因选角问题饱受争议。
在《白雪公主》中,迪士尼再次尝试通过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改编,选择拉丁裔演员瑞秋·齐格勒饰演白雪公主,这一举动虽然意在展现种族多样性,但却未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影片中的王后角色由盖尔·加朵饰演,其嫉妒白雪公主美貌的情节设置显得荒谬,进一步加剧了观众的负面评价。
迪士尼真人版动画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存在明显问题。一方面,主角往往被塑造成天生的完美形象,缺乏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使得角色缺乏深度和真实感。另一方面,反派角色则常常被简化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缺乏合理的动机和背景故事。
在创意方面,迪士尼真人版动画电影也显得日益乏力。许多作品仅仅是对动画版的简单复刻,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虽然近年来迪士尼开始尝试将现代议题融入经典故事,但这些尝试往往流于形式,未能为观众带来真正的惊喜。
更糟糕的是,迪士尼在本土化策略上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其真人版动画电影的困境。在试图将经典动画包装成“文化乐高”的过程中,迪士尼往往缺乏对异质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尊重,导致文化误读和负面联想。这种文化傲慢不仅损害了迪士尼的品牌形象,也引发了观众的反感和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