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场由Agent与高效基础设施引领的行业变革正悄然上演。
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实验场,一场关于速度与自主性的较量正在进行。年初,他们的机器人“天工”还需工程师遥控才能完成半程马拉松,而短短数月后,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田径场上,“天工”已实现了全自主奔跑的壮举。这一跨越,不仅彰显了技术的进步,更预示着具身智能新时代的到来。
具身智能的突破,面临着两大瓶颈。一类瓶颈是非线性的,如场景泛化能力和大模型的飞跃,这类突破难以预测,但一旦实现,将带来“具身智能ChatGPT”的时刻。另一类瓶颈则是线性的,包括稳定性、负载能力、续航和安全性等,这些只需时间积累便能逐步提升。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CTO唐剑对此深有体会,他坚信,一两年内行业将迎来重大突破。
自ChatGPT诞生以来,全球已涌现出4000多个大模型,催生了近500家AI独角兽。这些大模型的涌现,推动了AI基础设施的范式性变革。业界对模型迭代速度和计算平台性能的需求前所未有地提升,焦点从单一追求规模转向追求效能。
百度集团副总裁侯震宇指出:“我们正站在价值爆发的前夜,谁能把握住AI应用最佳实践和基础设施效能的提升,谁就能在未来AI格局中脱颖而出。”这一观点,在百度云智大会上得到了生动诠释。
大模型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进。去年,大模型应用的主力军还集中在互联网、智能驾驶、央企国企和科研教育领域。而今年,除了这些KA客户外,还涌现出了许多新型创企,如具身智能企业和多模态大模型企业。这些企业的涌现,点燃了更多需求和应用。
具身智能领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机器人不仅在半程马拉松上夺冠,还已开始出货,今年有望销售几百台。同时,中心还与李宁等头部企业合作,探索在运动学测试、导购、电力巡检等领域的落地应用。多模态创新方面,创业公司VAST将AI 3D技术迅速商业化落地,已服务了全球超300万专业建模师、4万多家企业和700多家大客户。
AI陪伴类产品也已悄然上市,售价从数百到数千元不等。AI陪伴机器人LOOI在全球出货3万台,其中海外占比60%,国内占比40%。这些新兴应用,不仅丰富了AI的应用场景,也推动了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在金融领域,工商银行已上线了1000多个智能体,智能体数量的快速增长,让交易形式、内部协作、风险经营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数字员工也迅速在100多个行业场景落地,如吴彦祖教英语、罗永浩直播带货等,都掀起了不小的市场热度。
随着大模型智力上限的不断拉高,各行业格局正被悄然重塑。百度智能云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徐旭在拜访一家头部保险公司副总裁时,对方抛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知道这能做,但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护城河在哪?”这一问题,折射出头部企业的焦虑,也预示着竞争格局的改写。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企业需要让大模型直抵核心业务场景,用AI原生技术和新的管理范式重构竞争力。同时,AI全栈技术也正围绕Agent加速重构,以封装智能、交付结果为核心,推动智能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