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燕窝岭的一间老屋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演绎出别样的火花。随着“咚锵——”一声响亮的锣镲声,年近八旬的刘永安在蓝印花布围成的戏台上,以灵活的手指操控着木偶,让它们跃然台上,栩栩如生。这一幕,通过手机屏幕,吸引了上万名年轻观众的热烈反响,他们纷纷刷屏赞叹:“这绝活,简直太潮了!”
邵阳布袋戏,这门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扁担戏”或“被窝戏”的古老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而闻名遐迩。一位艺人藏身于布帷之后,仅凭一人之力,便完成了木偶操纵、唱念台词、乐器伴奏等多重任务,整个戏班的行头只需一根扁担便能挑起,行走江湖,四处献艺。
作为邵阳布袋戏的国家级传承人,刘永安自上世纪60年代起,便跟随叔父挑起了戏担,他们的足迹遍布湘、赣、桂、黔等省区,即兴演出成为常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业余生活日益丰富,布袋戏的观众群体逐渐缩减。面对这样的困境,刘永安始终坚守着:“祖传的手艺,丢不得。”
2006年,邵阳布袋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技艺的传承依然面临危机。技艺复杂、学习周期长、收入不稳定等因素,使得许多学员望而却步。然而,转机在近年来悄然降临。随着国家对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邵阳布袋戏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抢救性记录项目为刘永安拍摄了纪录片《一个人的剧团》,该片在第四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上荣获非遗影像单元优秀奖,唤起了更多人对这门古老艺术的关注和重视。
如今,邵阳布袋戏的传承队伍已经逐渐壮大,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以及社会艺人等多个层次的梯队。邵阳县非遗中心通过“数字化保护+活态传承”的模式,整理了布袋戏的传统剧本和曲谱,存储了大量的展演活动视频资料,并定期在校园内开展非遗宣传活动,增强学生们对布袋戏的了解和兴趣。
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5月,抖音博主“小万姑娘”走进了燕窝岭的老屋,说服刘永安尝试直播。起初,面对镜头的刘永安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但如今他已经能够从容地搭台唱戏,直播间内的弹幕如潮水般涌来:“木偶在爷爷手里活了!”“求传统曲目《杨家将》”……刘永安的努力和坚持,终于在新时代找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7月4日,刘永安带着邵阳布袋戏的行头走进了国家图书馆,参加了一场非遗主题活动。当他用颤抖的手展开戏台时,现场观众为他的坚守和执着报以热烈的掌声。正如活动讲座的主题“孤独的剧团,不再孤单”,刘永安肩头的这根扁担,在新时代里找到了更多的托举力量,邵阳布袋戏也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