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静的时光里,赏花成为了一种雅致的享受。每年昙花盛开的季节,我总会邀请几位挚友,共赴一场与美的约会。赏花,自是识花人的专利,我们在露天、客厅、阳光房变换场地,伴随着悠扬的音乐,焚香品茗,谈笑风生,佐以瓜果美酒,漫谈诗书古韵。正如一位作家所言,“醉里挑灯看花”,这份等待与欣赏,恰似千呼万唤中羞涩美人的缓缓绽放,别有一番风味。
昙花之美,在于其短暂而灿烂的绽放。未开时,绛紫色的花苞宛如小家碧玉,含蓄而内敛;绽放时,洁白的花瓣缓缓舒展,如同美人伸懒腰般柔情似水,却又狂放不羁,闭谢时亦刚烈异常,姿态不减。宗彪、王寒夫妇连续三年,每次坚守数小时,细致观察,与我们共享这份难得的美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中便记载了这段乐事。摄影家叶晓光为其留影,卢霞客与台岳学子则以诗词唱和,记录下小暑台风中的清凉与昙花的妙曼多姿。
赏昙花,不仅令人心旷神怡,更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与宁静。地球在浩瀚宇宙中不过是一粒微尘,昙花虽短,却以刹那之美诠释了永恒。人生百年,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亦是匆匆过客。一副对联道出人生真谛:“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撇捺之间,便是人生。欣赏昙花,让人悟出快乐源自内心的真谛,正如《人类简史》所言,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在赏花的雅趣之外,竹,这一君子之象征,同样令人心生敬意。竹子不刚不柔,高风亮节,凌霜雪而不凋,挺拔青翠,摇曳多姿。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在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以下几幅竹画竹诗,便是对竹子之美的绝佳诠释。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的《竹石》道出了竹子的坚韧不拔。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描绘了竹与书卷、酒香的和谐共生。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郑谷的《竹》则展现了竹子与杏花的相映成趣。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陈陶的《长竹》则以龙喻竹,赋予了竹子以神秘与威严。
这些竹画竹诗,不仅展现了竹子的外在之美,更深入挖掘了其内在的精神品质。在炎炎夏日里,欣赏这些作品,无疑能带来一丝清凉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