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原创粤语音乐剧《大状王》在内地掀起了一股热潮,该剧在上海和北京共上演23场,赢得了观众与业界的一致好评,成为华语音乐剧界的佼佼者。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令人好奇:一部以方言演出、没有流量明星加持的音乐剧,是如何一跃成为顶流的?
《大状王》的创作故事始于2015年,编曲高世章与作词岑伟宗在上海的一次闲聊中,萌生了将香港电影《审死官》改编成音乐剧的想法。编剧张飞帆的加入,使得这一想法迅速转化为现实,初稿剧本几周后便出炉。彼时,香港西九文化区正筹备戏曲中心的开幕,表演艺术行政总监茹国烈希望能在开幕首年上演一部高质量的原创音乐剧,这部作品因此获得了宝贵的舞台机会。
为了保证作品质量,《大状王》采取了“先有稿再有期”的制作模式,给予创作者充足的时间打磨剧本。剧本完成后,再安排剧院档期,并根据剧作特色挑选导演,邀请香港话剧团参与联合主办及制作。从剧本到舞台,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2019年5月,《大状王》在戏曲中心进行了预演,反响复杂。主创团队结合观众反馈和专业人士的意见,对作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删掉了所有现代戏,调整音乐节奏,并重塑主要女性角色。虽然此后遭遇多次停演改期,但主创团队利用空当反复排练和修改,使得作品更加完善。
2022年9月,《大状王》正式首演,两轮演出32场好评如潮,收获众多舞台剧奖项,成为香港戏剧界的代表作。首演成功后,西九文化区和香港话剧团希望将这部作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然而,巡演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演员班底的搭建。香港话剧团几乎倾囊贡献了精英演员,内地巡演时如何组建新的演员阵容成为关键。
2023年的巡演版本中,保留了部分香港话剧团的原卡演员,同时引入了新面孔。这些新演员经过海选和长时间训练,与原卡演员反复磨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导演方俊杰强调,不会要求演员模仿前人,而是让他们在把握角色人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质诠释出个人风格。
《大状王》的故事融合了历史元素与传统文化,讲述了主人公方唐镜在命运与因果轮回中的自我救赎之路。这部作品并非简单的“新瓶装旧酒”,而是藏有跳出传统“因果报应”理念的深刻内涵。方唐镜从年少时的自私到中年时的觉醒,再到最终的自我救赎,展现了个体成长与人性光辉。
在音乐方面,《大状王》融合了山歌、南音、粤剧唱白、数白榄、香港流行音乐、佛教梵音咏唱、摇滚、流行民谣、童谣、Rap、西方古典音乐等多种曲风,展现了作曲兼音乐总监高世章的过人才华。剧中唱词彰显了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对中国古代诗词、戏曲韵律的借鉴,使得唱词文白交杂、字短情长。
导演方俊杰在编排中大量融合戏曲和中国舞的身段动作,与西方现代舞技法相结合,让观众易于理解剧情要点与人物内心。舞美和道具设计中,木栅格、油纸伞、折扇、中式桌椅等中国古典文化符号贯穿全剧,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大状王》京沪巡演结束后,在豆瓣上获得了9.5的高分评价,刷新了中国原创音乐剧作品的高度。这部作品以真金白银的票房成绩,颠覆了音乐剧市场靠国际名剧或明星带票房的既有路径,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成功之路。
《大状王》的成功,得益于香港独特的舞台剧生态。香港本土市场小,剧团和从业者之间更多是协作团结,这为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西九文化区给予这部作品充足的创作周期,并采取百老汇式预演机制,香港话剧团在制作、演员训练和舞台管理方面的经验,为巡演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业、敬业,并且有“利润之上”的更高追求,是《大状王》成功的关键。这部作品不仅为华语音乐剧代言,更为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期待未来它能绽放出更动人的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