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WAIC落幕,智能体Agent能否成为职场新星?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热潮逐渐平息之后,一个新兴概念——智能体Agent,成为了业界讨论的焦点。尽管Agent产品生态展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尚未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爆款”。
WAIC展会期间,Agent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热词。从“数字员工”到“行业助手”,从模型开源到与硬件的结合,各大企业的展台上,智能体纷纷主动“揽活”。京东、百度、蜜度、亚马逊等企业均展示了各自在Agent领域的最新成果。然而,尽管热度高涨,智能体Agent在真正落地应用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表示,他更关注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而非通用型Agent。他认为,通用级Agent要达到“数字员工”的水平仍有难度。相比之下,业务明确、数据扎实的垂类Agent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获得商业化订单。“谁能解决实际问题,谁就能优先被市场选择。”他坦言。
蜜度在此次WAIC上推出了针对舆情、公文写作、校对场景的三个智能体新品。蜜度首席分析师、研究院副院长高威表示,智能体的目的并非替代人类,而是协助人类从繁琐、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创造力和价值的任务。然而,她也承认,在训练智能体的过程中,企业会面临数据清洗复杂、语义难准、行业语料稀缺等难题。
为了推动智能体的广泛应用,一些企业开始尝试更加开放的策略。京东云开源了JoyAgent智能体,包括前端、后端、框架、引擎和核心子智能体等内容,以便用户能够针对不同场景快速调用。而百度则更加直白地推出了“数字员工”,通过具体形象化的智能体,负责金融、科技、汽车等垂直行业的具体任务。
尽管热钱正在涌入Agent领域,但担忧也随之而来。浙江容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顾巨峰表示,不是每一个大模型都能生存下来,通用型的AI智能体也同样面临这一挑战。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模型都在行业应用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甲方的认可。至于Agent是否会替代人类,他认为现在担心还为时过早,更重要的是先提升企业效率。
企业对AI技术的热情确实高涨,但业务层面的焦虑也随之而来。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产品部总经理陈晓建表示,企业对智能化转型的讨论充满热情,但技术进步速度与应用落地之间的差距却催生了行业焦虑。这种焦虑不仅来自Agent能力和业务落地之间的差距,还来自现实场景中对稳定性、责任边界、数据安全的高要求。
一位金融企业的采购负责人在WAIC现场表示,尽管企业对Agent技术感兴趣,但更倾向于将其作为辅助工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替代。他认为,Agent可以承担部分信息收集、初步撰写、数据分析等重复性工作,但在需要判断、承担责任的环节,依然需要人来把控。
家长正在体验结合了Agent技术的儿童AI硬件。
市场咨询机构Gartner预测,到2027年末,超过40%的代理型AI项目将因成本攀升、商业价值不明确或风险控制不足而被取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Agent产品生态多元,但尚未出现具有强大市场黏性的“爆款”。然而,已有不少AI硬件创业者开始尝试将Agent与硬件相结合,进行商业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