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对语文教学的新趋势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从‘教课文’走向‘做任务’”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了焦点话题。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的黄华伟教授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同仁们共同探讨了这一教学变革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
黄华伟教授指出,当前语文教学中,“教课文”的传统方式依然普遍,但其局限性日益凸显,已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比之下,“做任务”的教学模式更符合2017年版高中新课标的理念,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一转变,黄华伟教授以曲红娟老师执教的《项脊轩志》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曲老师的课堂从导入、情感体悟、字词学习到细节赏析,结构紧凑,内容丰富,展现了教师良好的教学能力。然而,从“做任务”的角度来看,这堂课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黄华伟教授建议,围绕“课文”提炼“任务”,使学习趋向综合、实践。例如,可以让学生围绕《项脊轩志》撰写鉴赏文章,或与其他文章进行联读比较,从文化视角切入探讨文章内涵。这样的任务设计不仅能驱动学生学习,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黄华伟教授还强调,教师应节制“教”,凸显“学”,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他建议教师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支持,如设计学习任务、提供相关学习资料、组织小组交流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具体操作层面,黄华伟教授提出了“放弃‘教课文’,帮助‘做任务’”的理念。他建议教师将关注点从“课文教了什么”转移到“学生学到了什么”,重视学习成果的生成和展示。例如,可以让学生选择文中感人的场景进行朗诵、表演或写赏析文字,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
曲红娟老师的《项脊轩志》教学实录为这一讨论提供了生动的案例。课堂上,曲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体悟情感、疏通文义、探讨细节描写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内涵。然而,从“做任务”的角度来看,这堂课更多地是在“教课文”,而非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黄华伟教授认为,未来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做任务”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勇于创新,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
此次讨论不仅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从‘教课文’走向‘做任务’”的教学模式将在更多课堂中得以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