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秘密:学会“选择性失明”,专注自我成就非凡

   时间:2025-07-26 11:48 来源:天脉网作者:沈如风

近日,一篇探讨职场与个人生活中“视而不见”智慧的报道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

报道围绕一则新闻展开:《高管过度干涉下属私生活,团队最终分崩离析》。

评论区的一条高赞留言引人深思:“管得太多,似乎是中年人的普遍问题。”

心理学研究数据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成功人士平均每天能有效屏蔽掉87%的无关信息,这一数据源自剑桥大学注意力管理研究中心。

那么,为何越是出类拔萃的人,越擅长“视而不见”呢?

“第一眼就该‘瞎’的事”中,首先提到了职场中的闲言碎语。例如,王总监带领团队三年,从不介入员工的私人情感纠葛或流言蜚语,结果团队业绩连续八个季度增长30%。这证明,职场的核心在于工作绩效,而非家长里短。

接下来,报道探讨了如何对待亲戚的过度“关心”。面对诸如“35岁还不结婚”或“这么拼命给谁看”的言论,最佳应对策略是微笑应对,然后继续按自己的节奏生活。成年人需要建立边界感,学会对不必要的“关心”视若无睹。

关于朋友圈的炫耀,数据显示,78%的精致生活照都经过刻意美化。明智的做法是将比较的时间用于自我提升。

报道进一步阐述了“选择性失明”的重要性。对于恶意中伤,应学会“看不见”,正如董明珠回应质疑时所说:“我从不解释,只把空调做好。”面对短期诱惑,要保持“看不清”,警惕其背后的代价。对于无效社交,要努力做到“看不着”,一次无意义的饭局可能浪费了相当于读完半本专业书籍的时间。

报道还提出了高级生活的三重境界:第一重是屏蔽噪音,如关闭八卦群聊,少传未经证实的信息;第二重是过滤评价,明白他人的看法无法定义真实的自我;第三重是专注自我,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能产生影响的事务上。

报道引用了几位名人的做法来阐释“视而不见”的智慧:任正非从不关注网络评论,杨绛认为世界与自我无关,巴菲特则将成功归因于每天阅读大量书籍。

最后,报道以一句忠告收尾:人生下半场,比拼的不再是洞察力,而是定力。从今天开始,学会该看的看清,该“瞎”的彻底“瞎”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